类似的话语:
- 我都说了多少次了?
- 教了那么多遍怎么还不懂?
- 生意又被XX抢走了
推理:
- 每当说类似的话时候,等于事实反馈==所做的事情是无效的。
- 言下之意:归咎于对方、指责。
- 经常都没有察觉,就这么做了(本能)。
- 第一反应:是对方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
- 这里的逻辑是有问题的:我做的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对方(环境、运气等)的问题。
- 不想改变自己,而要改变他人。
原因: 自利性偏差
- 心理学上的定义: 指人们认为自己理所应当在事情成功时享受溢美之词,而在失败时归咎于他人。
- 这种做法,维持了正面的自我形象,属于人的本能。
解决办法:切换视角
- 问自己:如果我是对方的话,我会怎么看这个事情?(基于这个视角,找到新的办法)
案例1:教小孩,经常觉得她怎么还是学不会?
- 孩子: 你硬要我这样那样。就会凶我,骂我,打我,我很委屈。
- 思考: 什么样的方式孩子不会排斥,容易接受呢?
- 新办法: 奖励鼓励,在做对好事情的基于奖励,做不好适当惩罚,奖励为主。
案例2:打扑克,他怎么运气那么好,这样玩也能赢?这个傻X。
- 对手:这个菜鸟,要多和他玩,这个钱好赚。
- 思考: 我战胜不了对手,是我技术太差。
- 新办法: 学习一下高手是怎么玩的。可以去找相关的视频。
- 办法二:找能打赢的对手玩。
拓展:其他的偏差
-
可得性偏差,就是指人们会根据已知的内容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
*如: 你说认为最好的某某东西,大概率不是事实。(只是可得的信息中最好的) - 坚持性偏差,源头混淆,投射性偏差,优势偏差,乐观性偏差等(可以查看《政治动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