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谈谈拓展性课程建设

谈谈拓展性课程建设

作者: 清风飘扬188 | 来源:发表于2018-06-15 17:10 被阅读127次

在拓展性课程专项督导过程中,发现我们很多人对拓展性课程的概念存在模糊不清现象。经过整理,如下内容但愿能给大家带来新的认识。

一、什么是拓展性课程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将拓展性课程定义为“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

“学校提供”意味着学校是拓展性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行为主体,享有课程开发权利,负有课程管理责任,要对拓展性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规划、实施方式以及评价方案负责。

“学生自主选择”意味着课程开发者需要思考学习者以何种方式接受课程。选择性是拓展性课程的关键属性。拓展性课程针对选择性教育思想,是落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载体。

“学习内容”意味着学校提供的拓展性课程要切实引起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真实内容。课程主要涉及教育性经验,是对于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真实作用的经验。

二、为什么要实施拓展性课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为广大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不可否认,当前的基础教育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的差异化发展、个性化发展还存在不足,学生个体的学习潜能和个性特长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此,2015年浙江省启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是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旨在更好地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建设拓展性课程有利于统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有利于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培育学校办学特色;有利于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有利于转变育人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拓展性课程的特征

第一,课程性。拓展性课程作为一门课程,要具备课程的特征。课程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作为课程,至少要有一个《课程纲要》,涵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要素。

第二,选择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选择性课程,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课程内容上把拓展性课程分成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一至六年级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

第三,层次性。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学段教学要求,尊重个别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拓展性课程可分成普及型和提高型:普及型课程就是“零起点”的课程,不需要任何学习基础,学生只要有兴趣可以自主选择;提高型课程指需要一定学习基础的课程,譬如文学社、剧团、合唱团、民乐队、武术队等课程,老师和学生可双向选择,甚至可以举办入选资格考试。

第四,综合性。拓展性课程不求知识的系统性,更多的是综合性实践体验。拓展性课程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合作学习的机会,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要设计项目式、主题式、探究式学习活动,创设有意义的真实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综合素质。拓展性课程重点应在“活动”、“体验”、“创造”上做文章,更多地关注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理清易混淆的四组概念

1.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

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是统一化学习还是个性化学习。基础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终生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拓展性课程主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开发和培育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基础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统一化学习。拓展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个性化学习。如某特色学校将书法定为人人要学的课程,则为基础性课程。而当学校开设《楷书》《行书》《书法艺术操》、《书法欣赏》等供学生选学的课程时,则为选择性课程。

2.拓展性课程与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不等于拓展性课程,供学生选学的校本课程才是拓展性课程。选择性是拓展性课程的关键属性,也是拓展性课程区分于以往校本课程概念的核心所在。比如,很多学校开设了体育、艺术、科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每门课程每周1-2课时不等。如果这些课程的内容是本校所有学生人人必学的,可视作国家课程相关内容的校本化拓展实施,应该归于基础性课程的范畴;如果课程内容是供学生选学、不做统一学习要求,就属于拓展性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是从课程的管理权所作的分类。而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是从课程的教育功能所作的分类。通俗地说,国家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大部分是基础性课程,少量是拓展性课程;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一部分是基础性课程,还有一部分可转化为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少量为基础性课程,大量应该开设成拓展性课程。

3.拓展性课程与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不等于拓展性课程,转化为拓展性课程的社团活动,需要满足三个特征:1.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原则上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校均应提供相应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有特长的学生可发展和提高特长,没有特长的学生可发现和培育特长。2.纳入课表。不安排在课外进行,在规定的周总课时内安排教学。3.课程化建设。作为一门课程,要有《课程纲要》,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及方式。

4.拓展性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

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双重特征,既可以开展统一性学习也可以开展个性化学习。具备选学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拓展性课程。

五、如何建设拓展性课程

1.建构课程体系。拓展性课程涉及到三级课程的所有学科和学习领域,学校要认真做好校情分析,根据培养目标、学校特色、学生需求和可用资源,系统设计学校课程体系,制订学校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实施方案,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增强课时安排的灵活性和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

2.编制《课程纲要》。指导教师根据总体规划和学生学习需求,编制拓展性课程模块或主题的实施纲要(或教学计划),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建立选课管理制度。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和管理制度,帮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学习基础、社会需要等,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拓展性课程,科学、合理地配置拓展性课程的学习资源。

4.建立课程实施管理制度。要从备课、上课、改作、辅导、教研等环节建立一整套课程实施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障拓展性课程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5.建立学习结果评价制度。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段特点,采用书面测试、口头表达、才艺展示、模拟表演、实验操作、探究记录、调查报告、作品展示、小论文撰写、特长认定等多种方法。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成绩可用等第、评语、事件记录等形式表示。

六、建设拓展性课程的几个注意点

1.不可忽略课程指向的素养目标。拓展性课程的内容不需过于专业,课程的目的片面地定位于培养某种实用技能。杜威曾指出这类课程进入中小学,其主要目的不是训练职业技能,而是发展学生的理智与道德。比如,魔术是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引入中小学拓展性课程的时候,必须思考魔术课程所指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一位开发魔术课程的教师认为学生沟通素养的培养远比学生掌握魔术知识和技巧重要。她将魔术资源开发为“交际魔术”课程,帮助学生在掌握魔术技巧的过程中学会善于与人交往,乐于与人沟通。

2.要加强选课指导。学校应根据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编制选课指导手册,呈现拓展性课程目录,介绍各门课程的开设年段、授课教师、教学目标、主要内容、评价方法等,便于学生规划整个学习阶段的修习计划。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网络选课平台。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课程。

3.要重视课程管理。学校应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专门机构,负责制订学校课程建设规划,统筹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场地等校内场地设施,充分利用家长、社区和社会机构等校外教育资源,借助青少年活动中心、劳技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博物馆、展览馆、俱乐部等校外教育场所,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审查各类拓展性课程的教育价值、开发质量和实施成效,审核开设拓展性课程的校外人员和社会机构的教育资质。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方案的评议和指导,搭建精品拓展性课程评选平台,促进学校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4.保证教学时间。拓展性课程的课时必须在教学总课时内安排。《指导意见》规定,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转换成平均每周课时数,一二年级3-4课时,三至六年级4-5课时,七至九年级6-7课时。学校可根据实际,以学年为单位,自主安排拓展性课程教学计划,保证拓展性课程的教学时间。

5.要加强教学研究。学校要通过校本研修,定期组织拓展性课程教学观摩和专题研究活动,总结成功经验,研究解决问题,实现拓展性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激励教师通过教育科研,提高课程开发开设能力,将参与拓展性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和评职评优的重要指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谈拓展性课程建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mm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