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推荐四部电影:
托尼厄德曼,讲现代化背景下的父女关系。
将来的事,将一个中年女性在种种危机下带着尊严坦然地活着。
女神们,讲两个法国姑娘危险而短暂又浪漫的犯罪生涯。
美国甜心,讲一个美国姑娘迷茫又活力四射的生活。
后来才注意到,这四部电影都是女导演的作品,确实较之男性导演拍女性更为细腻、写实,没有什么宏大的指涉,最多是放在社会阶级或者全球化的背景下,但那些用心的细节,切切实实地关注一个女性的日常,是男导演所缺乏的。
首先让我感动的是,电影中呈现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感觉我们永远需要好好学习沟通,真实的交流彼此,需要的是坦诚地面对自己,而很多时候,我们其实都不愿意真实地面对自己,只能一味地活在别人的眼光中,从来不关注自己的需求。
非常喜欢这些电影里面人物的状态,其实不论男女,最性感的器官永远是大脑,是那种独立自主的感觉,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能有自己可以陶醉的世界,有自己的依靠和创造,大家走到一起是为了分享,但与你相爱只能是有益而不会有损于我的人格世界,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有自己的宏大图景,不该把自己置于任何组织或个人图景之中,太多的人只是贪图别人的热闹,“为他人作嫁衣裳”,结果只是为热闹而热闹,也使得自己的荒凉变得更荒凉,忽略了构建每个人必须拥有用的自我世界,因为这才是为人的目的和享受。
那种女性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立和自由的味道,有着迷人的生命力,大胆投入,受伤了去哭泣就好了,允许自己迷茫,但永远不放弃寻找方向,从不把自己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能自觉践行平等,不要求被呵护被疼爱(但不是不允许),她们心中有所依,生命的重心永远在自身,聪慧也好,真诚也罢,她们自由地活着,而不是为了什么目的,或者哪是个男人。生活真正不单单是一个目的一个结果一个任务,更是一种经历,一个需要体验的过程。
国产的影片里就没见过几个这样的女性形象,之前的驴得水里面的那个张一曼有那么几份色彩,虽然更多的带有性自由的含义,而且最后也毁于编剧们力图渲染的“批判”效果。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你看看我们周围的女性,有不少就是这样过来的,年轻时候“歌舞乘年华”,携裹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沉浸在父母或则周遭帮自己营造的小确幸小情趣中,等到错过依赖读书学习经历思考来获得经济、人格独立的最佳时期,才发现噢自己的生活需要一个男人了,于是赶紧找个能爱上的人就结婚,等有了孩子人生更是有了托付,一辈子终于开闸的洪水一样可以滚滚直流了,生活开始不断地给你目的,你只需要顺从就是了。当然,这不是女性的错,社会就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絮絮叨叨说这些,只是希望每个人都能从内心找到自由,无论男女,不分你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