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陶渊明喝酒之后(一)

陶渊明喝酒之后(一)

作者: 明朗说 | 来源:发表于2019-02-26 08:05 被阅读51次

    陶渊明喜欢喝酒,可以说是无酒不欢,他在《拟挽歌辞》中写道:“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他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活着的时候酒喝的不够多不够爽。

    喜欢喝酒的人很多,喝醉的人也不少,喝醉以后那可谓是千姿百态:有哭的、有笑的、有唱的、有闹的,还有撒泼打滚骂人上吊的。陶渊明不一样,人家写诗。

    陶渊明有一组《饮酒》诗,一共二十首,都是喝完酒以后写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咏叹人物的,有抒情言志的,有咏物的,也有批判现实的,等等。

    先看看这组诗的序言: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我闲居在家很少欢乐,而且秋天的夜晚也越来越长了,偶尔有几瓶好酒,就每天都对着影子自己喝。很快就喝醉了,醉了以后就写几句诗自娱自乐,时间久了,我写的诗也越来越多。随性而写,没有选择编排也没什么次序。姑且请朋友誊写下来,作为生活中愉快的事吧。

    从序言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写这组诗的时候很空虚也很寂寞,他只有借酒浇愁作诗抒情。这组诗没有非常突出的主题,没有非常清晰的逻辑脉络,想到哪写到哪而已。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衰荣:植物的衰落和茂盛,代指人生的窘迫和顺遂。定在:指固定不变。人生的顺逆不是固定不变的,二者是共同存在的。

    这两句诗有着深邃的人生哲理,人的一生总是起起落落的,人的命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变化是唯一的永恒。关于人生的福祸起落很多人都在思考,有很多经典语录流传下来。

    哲学家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民间俗语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语言不通,文俗不一,但揭示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就像陶渊明这两句诗: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邵生:邵平,秦朝时被封为东陵侯,秦朝灭亡失去侯位依靠种瓜卫生。邵平在瓜田里辛苦劳动的时候,难道还能像他当初在东陵做侯爷一样么?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代谢:更替变化。每:每每,往往。兹:如此,这样。寒来暑往总是在交替变化着,人生境遇的变化也往往如此。

    陶渊明用“寒暑代谢”这一自然规律再次印证首二句他关于人生顺逆的观点,并且举了昔日东陵侯近日卖瓜农的侯平的人生际遇作为实例来进行论证。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达人:通达的人,达观的人。会:道理所在,真谛。逝:离去,指隐居。豁达的人能够理解人生其中的奥秘,我打算隐居不再疑虑迷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忽:忽而,指很随性很随意。觞:shāng,酒杯。忽而来了一杯酒,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只要能端着酒杯喝着酒就很愉快了。

    陶渊明在组诗的序言中说自己很寂寞很不快乐,于是他开始思考,通过思考得出了人生无常福祸不定的人生真谛,那么面对这种情况陶渊明有什么破解之道呢?怎么才能快乐呢?隐居起来没白没黑地喝酒!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俗语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然而有时候这仅仅是善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有些善人好人过得生活很穷苦很窘迫,有些恶人坏人却能富贵顺利一生。对于这个问题,陶渊明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都说做善事有好报,可是伯夷叔齐为什么饿死在西山呢?

    这两句诗里面有一个典故:伯夷、叔齐二人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长子、三子。孤竹君去世前想传位给叔齐,孤竹君去世后,叔齐不肯接受君位便让位于伯夷,自己离开了孤竹国。

    伯夷也不肯接受君位,认为自己继承君位有违先君遗命,也放弃君位离开了孤竹国。兄弟二人俱是不贪恋权位品德高尚之人。

    后来,周武王兴兵克商。伯夷叔齐二人扣住周武王的马缰绳说:“父亲死了不去好好安葬,却大动干戈,这符合孝道么?以臣子的身份意图弑杀君主,这符合仁道么?”周武王感于他们的忠义,没有为难他们放他们离去了。

    当然啦,周武王虽然被他们的忠义行为所感动,也只是不为难他们而已,并没有放弃攻打商朝。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伯夷叔齐二人不肯接受周朝的统治,“耻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诗中的“西山”)以野菜为食,最终饿死。

    伯夷叔齐二人既不肯贪恋权位,又忠于旧朝,成为了千百年来贤德忠义的楷模。然而,这样的贤德忠义之士的结局却很悲惨,被饿死了。

    于是,陶渊明非常愤慨的问了一句:“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既然好人坏人得不到应有的报应,为什么还要有善恶相报的话语和言论存在呢?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荣启期九十岁了还只能用绳子当衣带,年轻的时候恐怕更是饥寒交迫了吧!

    这里又有一个典故:荣启期是一个隐士,生活及其穷困,九十岁的时候还没有衣带只能用绳子来代替,但是他安贫乐道,精神世界很丰富,尝尝“鼓盆而歌”,日子过得很愉快。

    陶渊明又举了一个例子,荣启期那样品德高洁的人,竟然也只能过着非常贫穷的生活,善恶真的有报么?诗写到这里,给人感觉陶渊明似乎是要批判“善恶有报”这样的言论,是这样么?我们接着看吧。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赖:依赖。固:固守,坚守。节:操守,节操。不是因为能够在穷困的时候还固守着高尚的节操,百世之后又谁有能传扬着伯夷、叔齐、荣启期他们这些人的美名呢?

    最后两句峰回路转了,陶渊明还是坚信善恶有报的。虽然以上三位在世的时候过着穷困的生活,他们的善良似乎没有很好的回报。但是,如果把时间轴拉长,跳出人生一世这个小时间段,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他们的美名流芳百世,他们的贤德忠义豁达得到千百年无数人的赞誉,他们是得到了回报的。

    而且,即使是他们在世的时候也是有回报的,虽然说物质上他们很匮乏,但是精神上却极其富足,他们坚守节操,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没有因为无休止的欲望而痛苦,这也是他们的回报。

    伯夷叔齐虽然饿死了,但是他们求仁得仁,他们坚守住了自己的忠义。荣启期虽然“九十行带索”,但是他很快乐,这么穷的日子能活到九十岁,说明他的幸福感很强。实际上这是陶渊明的内心理想和愿望,他要以伯夷、叔齐、荣启期为榜样,坚守节操安贫乐道,即便是物质匮乏也要精神富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陶渊明喝酒之后(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qg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