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样一则故事:
古时有一个王婆,以酿酒为生。
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喝了几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也不计较。
一天,道士说:
我喝了你那么多酒,也没钱给你,就给你挖一口井吧。
井挖好后,涌出的全是美酒,王婆自然发财了。
一段时间后,王婆却说:
酒倒是好,就是没有用来喂猪的酒糟。
道士听后,笑着在墙上提了一首打油诗:
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
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
从那之后,那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说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可以保持长久。
当一个人该知足而不知足时,就会成为贪欲的奴隶。
这篇故事是说人不要贪,贪得无厌会一无所有。说什么适可而止就不危险,可以保持长久。关键什么是适可而止?故事很粗糙,不妨分析一下:
道士的逻辑:我送可以,你不能要,你要便是贪。欠了王婆几百壶酒钱,王婆作为一个生意人都能装的下,王婆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意人。
其实关键在于道士送的一口涌出美酒的井让王婆发了财,王婆该不该感恩戴德。
大部分觉得王婆应该感恩戴德,道士壶酒之恩以井酒为报,王婆应该知足。可是道士当初欠几百壶酒钱王婆都没有讨要,王婆本人是怎么考虑这件事的。
有两种可能:一、王婆看淡金钱,悬壶济世,或者信奉道教,甘愿施舍;二、王婆知道道士是高人,知道道士以后一定有回报,施舍越多回报越多,一直不声不响做投资。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王婆对于道士的馈赠,很有可能看淡,像施舍一样,不会太功利的感恩。那么既然你道士有这样的神通,就顺手再送我一个酒糟,正好我很需要。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道士因此反目,到显得道士的境界有点低了,给了人家酒井就要让人家感激你,道士太功利。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王婆的投资已经得到超额回报,理应知足,自己发了大财,连个区区酒糟都不愿意自己花钱买,确实是贪心了。但是如果是一个能处心积虑做投资的王婆,会做出守着金山要粥喝的事吗?不一定。或许是后人的编排,生搬硬套。
现代人会怎么做?
为道士立碑建庙,给美酒冠名“仙道”酒,巩固投资成果。然后以道士之名做一些扶危济困的善事,以慈善事业之名,对道士进行道德绑架,再向道士提出额外要求。
道士也有两种选择,陪王婆玩,无论是被迫还是无奈,答应王婆的要求继续玩下去,道士要名,王婆要财;另一种选择就是不陪王婆玩,剥夺之前的赠予,一切归零,换一家去喝酒。
按照小说的逻辑分析,道士与王婆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仙一俗。道士完全不用在尘世背负骂名,更不屑于得罪王婆。然而在现实世界,道士恐怕不容易潇洒转身,现实世界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