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永澄老师对第一章“高手的暗箱”的领读,我有如下感受:
1. 这个时代连接无处不在,社会中所有要素都以不同方式在社会中成为连接点。作为社会中人,我们要思考如何参与连接,在连接网络中处于什么位置?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连接红利”。
2. 我们所处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开放和复杂,各种资源获取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个人的努力必须顺应时代的趋势,个人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按照世界运作的底层规律来行为处事,才能搭上时代的快车,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
3.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变迁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思考,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判断,视野开阔,格局远大,潜心研究自己的“暗箱”,增加自己在大规模协作网络中的价值。
下面谈谈我对第一章的理解。
一、什么叫“连接”?
在《跃迁》中,古典老师没有对“连接”给出直接的解释,不过从书中所举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连接指世界上各个事物(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以各种方式发生联系:面对面的购物,吃饭,交流,操作,观看,学习,娱乐,收听等,这些联系因为网络都可以超越时空进行。这可以看作是广义的连接,狭义的连接我认同永澄老师在领读中所讲的定义:连接表示“协作”,而非“互相帮助”。
二) 新时代的连接与过去有何不同?有何特点?
1. 社会复杂系统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发生巨变,连接变得方便快捷,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世界呈现出万物互联的现象和趋势。信息和资源在各个元素之间的传播速度超乎人类的想像,在信息传播范围、数量、广度和深度上,当今社会呈现的态势都是无与伦比的,是指数级的,完全不同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和工业社会。
新时代连接的指数级增长使得整个世界的复杂系统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与过去有天壤之别。
就拿购物来说,过去,人们是逛街买东西,一个消费者在一段时间内只能浏览一家或几家商场和店铺。现在网购,在线上消费者在1小时内可以浏览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商品。人们的购物方式和所在的系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与“坐地日行”的场景也类似吧。
还有在线教育,在线旅游,社群经济,共享经济,微商和新媒体营销等,这一系列的新名词和新概念,无不呈现出复杂系统的各种元素的不同组合。
过去,商业世界的元素是由生产商、经销商和消费者构成,现在网络时代,商业链条上多了一个因素:网络购物平台或媒介(微信),连接的形式从面对面交流改为网上在线交流,连接变得更方便快捷。陌生人之间因为同一个需要或同一个兴趣特点而发生连接,成为顺风耳和千里眼,可以神决断,地域和行业的界限被完全打破。
2. 系统元素间的关系和结构的巨变导致系统功能发生巨变,社会组织和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发生改变,随之带来人们认知、思维模式以及对竞争力要求的改变。
-过去因为物质匮乏,科技不发达,人们之间的交流不多,资源的流动也仅限于某行业或区域内,社会组织也以区域内或行业内的单位和团体的形式存在,系统内的每个元素的容量非常有限,所以人们之间的协作也仅限于一个单位、团体、行业或区域,这些元素容量有限的小团体内部的领导者自然就形成了该组织的中心,组织内的协作由该团体的领导层来发起和组织。
又因为物质匮乏,供小于求,所以当时商业世界的运作都围绕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数量来进行的。
现在这种局面早就因为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而不复存在,产品极大丰富,供大于求,人们的选择增多,网络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地域和行业的壁垒被打破,人们对资源的获取更加迅速,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物质极大丰富,市场经济发展迅猛,社会越来越开放,导致商业竞争激烈,为了争夺客户,商家使出浑身解数。客户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希望不仅能有物质上的享受,还要有优质的精神生活,人们之间的连接不仅仅因为只是物质生产和交换,更多时候是因为有共同的精神追求,觉得在这个群体呆着非常舒服,有价值,有能量。
- 互联网时代加速了不同专业、领域和圈子的人们之间的连接,打破了原有的专业壁垒,人们之间可以跨界交流协作。各类资源的流动变得非常频繁和便捷,机会的增多,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备多领域多学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将比依赖单一技能的人员更有优势,更受欢迎。这也是为什么古典老师在书中说现代优秀教师要具备5五项核心技能,而不仅仅知识专业知识水平过硬。
三)身处时代的洪流中,个人该如何做,才能收获连接红利,与时代共舞,实现跃迁式发展?
1. 既然“连接”和“协作”是时代的趋势,社会复杂系统各要素全部打破重组,作为社会一份子的个人,必须在勤奋努力的同时,积极投身到与陌生人的大规模协作中,不能再自己闷头搞了。
那么如何参与协作呢?以什么方式协作?在什么事情中开展协作?如何选择与你发生连接的人和物?
既然是协作,那就有分工,你在社会协作网络中承担什么分工任务呢?你的任务连接了多少人?影响了多少人?你在连接网络中是处于中心点还是边缘点?处于边缘点就是那些只会点赞的,发感叹的,还有长期潜水的,处于中心点的就是那些做分享的,分享他们的观点、感受、作品和课程的。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做积极分享的人,以开放的心态和作为将你的作品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价值。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他独特的价值,所以不要觉得自己没什么分享的,自己的文章写得不好,说不好,拿不出手,哪怕是一句话给大家带来了思考,也是你的价值体现,很多人因此受益,这是协作的最小体现。
在协作网络中,大家因为共同的需求而绑在一起,每个人都各尽所能,以不同的方式给网络中的连接节点带来价值,每个人各取所需,学习各家之长,形成一个高级的能量场。
2. 在互联网时代,连接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增加自己的连接和协作能力呢?我们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参与更高级别的网络协作,成为连接的中心点呢?
我想这涉及到万物互联时代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问题。由于科技和网络的高速发展,资源在社会各系统间的自由流动,行业和学科的界限被打破,人们更多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和需求而绑定在一起,所以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个人崛起机会增多的今天,那些具备跨界整合能力,能够将更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组合,形成自己独特优势的人才最有可能脱颖而出,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所以除了在专业领域精专,具备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专业问题以外,我们还需要更多元更发散,能打组合拳,武器库要丰富,而不只会一个套路一种拳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其它学科和技术组合,有很强的组织和沟通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差异化优势,这样的人才具备较强的连接能力,在大规模陌生人协作网络中的影响范围广,价值高。
所以古典老师让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今天做的事,机器能做吗?”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科技发展到今天,许多纯技术性的机械的重复性的的活都交给机器人去做了,出现了扫地机器人,机器翻译和机器人引导员,我们要做的是那些机器无法替代的工作,那就是要发挥“感性”和“整合”的能力,做机器无法做到的“有温度的”和“创造性”的事情。这样才能避免平庸,实现跃迁式的发展。
四)我的跃迁体验和我的暗箱
1. 我有过两次跃迁体验。
* 一次是去华中师大读在职研究生。那是我参加工作十年后,原单位不景气,我也觉得自己的职场生涯走到了一个瓶颈期,工作上没什么进展。刚好有个学习的机会,于是就去报名并被录取了。工作后重新进入大学学习,我感到世界变化之快,当今英语教学研究竟然发展到了如此地步,原来做学问是这样搞的。我原先在单位呆着,像井底之蛙,眼界之低,圈子之小,令我自己汗颜,整天只知道把教学任务按照要求完成,不出差错,学生有什么反馈,我尽量满足。工作之余根本没想到还要怎么提高教学能力,怎么写点文章总结下,课后反思到底该如何写等,在舒适区待太久了,仅仅满足于完成最低要求,自身能力方面基本原地踏步。
经过在大学一年的系统学习,我对英语教学的前沿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第一次了解了科研论文的写作套路和原则。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次研究生学习经历打开了我的学科视野,让我有意识地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分析问题。那是一次认知跃迁。
* 第二次跃迁是从外省的一家私立高中辞职后回家休息,思考下一步的打算。这时在网上遇到了一家做青年职场生涯规划的在线教育公司——北京格局生涯,遇到了了它的创始人赵正宝老师。赵老师用他深刻独到的讲解,拨开了职场生涯规划的面纱,让我认识到个人职业生涯应该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来选择行业,去到新兴蓬勃发展的行业里历练,选对行业,将自己的青春时光投资在新兴行业里。听了赵老师的一系列课程,看了他的书籍《趋势的力量》,我对自己的前途不再迷茫,有了初步清晰的的打算。这是第二次认知跃迁。
2. 我的暗箱
首先明确,什么叫“暗箱”?按照古典老师在书中讲的,是“做出正确的选择以及底层规律”,是“明道”,理解系统运行之道。我认为可以理解为看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一些通用的底层逻辑和规律,所以“暗箱”不仅仅指类似“投影仪”的妙招和技术,那就太狭隘了,它是指可以用来指导所有事情,提高生产效率的普遍性规律,如复利原则,幂律分布,头部效应等。遵循这些规律做事,就是在做高概率正确的事。
我认为近几年给我带来巨大收益的是“积极主动”。这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讲的第一个习惯。我原来认为自己已经很积极主动了,做事情很认真仔细。但在参加了永澄老师的“分身术”训练营之后,我才明白什么叫“积极主动”。
* 永远向内看,找自己的问题,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价别人。
有一次,我去超市,在排队结账时,看到有一个窗口的营业员把挡板关了,准备下班,但还是有两位顾客跨过挡板进来排队,收银员很生气,说“下班了!后面不要排了。”两位顾客更生气,说就两个人,帮忙结了算了。我也觉得收营员太不近情理,为什么不顺便帮顾客结账了,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啊。当我把这个问题向永澄老师提出,他说“不要随便评价别人”,不要用你的价值观去要求别人。我后来想想,对啊,我不知道别人做出这种选择的背景,也许我处在他的位置,我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不要管别人怎么做,没必要要求所有人都跟我想的一样,你就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问问自己:如果我是那位收银员,我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如何向生气的顾客解释?
* 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一味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有一次去一个教育机构试讲,我自认为准备得比较充分,但那天到场听我试讲的老师好像情绪不高,面无表情,跟我的互动也不热烈,看到这种情形,我就越讲越没劲,自己的情绪也很低落,有些准备好的内容也忘了说,最后这次试讲不是很成功。事后,我反思了下,觉得问题还是出现在我自己身上,我去试讲,应该想象着把最好的精神面貌呈现出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Demo中,让听课的人感受到我的激情,怎么能因为听众不热情,互动少就自己也情绪低落呢?听众看到你的样子,不是更兴趣索然吗?
所以,明确了这一点,我在后面的试讲中始终保持激情,全身心投入,让听众因为我的全情投入而受到感染,愿意与我互动。在调整了心态后,我感觉好多了,顺利入职了一家新公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