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气方刚时,崇拜奸雄、枭雄,谁恶毒,谁不择手段,谁无所不用其极,谁拥有“雄才大略”,最后“功成名就”,喜欢谁。今天回头看,才知道“今是而昨非”。“一将功成万骨枯”,为一己私利,置亿万百姓身家性命于不顾者,与豺狼何异?反观中国历史,至今仍有多少这样的豺狼被供奉在神坛上,被人讴歌着,赞颂着?
项羽与刘邦之争,被后人认为是胸怀坦荡的青年人与老谋深算的中年人之争。他们认为项羽是充满了悲情色彩的“千古英雄”,他们为他的最终失败惋惜,流涕,耿耿于怀,而认为刘邦不过是一痞子、流氓,不过是凭着小聪明侥幸获胜而已,“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果真如此吗?大谬不然!楚汉之争,其实是残暴与仁义之争!被认为是“贪财好色”的刘邦在进入咸阳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而项羽呢?火烧阿房宫,坑杀二十万降卒!
韩信评价项羽的话最为公道,深中肯綮:“项王暗哑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a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危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项羽若成功,中国历史上也不过又多了一个桀纣之君而已!
项羽有一名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瞧瞧他的志向!
许多中国人崇尚什么“大节不亏”。他们认为小节亏了,大节不亏,就是好人。于是便有一些迂腐之人挖空心思地杜撰这方面的故事:平日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土匪恶霸,面对外族入侵,摇身一变,成了抗击外侮的英雄。面对侵略者,他们气节凛然,宁死不屈,含笑赴死,死前还要说几句“感天地,泣鬼神”、气壮山河的大话:“宁为中国鬼,不做外国奴!”我翻遍历史,也没有找到一个这样的龟孙!试想,一个平日里养尊处优,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拉屎撒尿的人,会为了什么保家卫国而甘愿牺牲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充其量认为这是我的田间地头、势力范围,你们不能来,我的人只能我杀,我奴役,不许你们染指。而作为百姓,被中国人杀,与被外国人杀,难道有什么区别吗?
“临难不苟且,是为大节。”并非只有什么“民族大节”。
读《孟子》,竟能让我读出泫然欲泣的感觉,是我始料未及的。那个时期,我一闭眼脑中就会出现一个四处奔走为民请命的“老叟”形象。我们都误会了孟子这个巨人——他不是剥削阶级的代理人,他是人民的“忠实走狗”。谁最恨孟子?是那些统治者而不是人民。朱元璋读《孟子》,见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数语,勃然大怒,“怪其对君不逊,怒曰:‘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乎!’”足见一斑。
但孟子的思想也并非完全正确。如其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民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这句话后被三国时的司马懿概括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并作为遗训传给司马师和司马昭。
果真“得民心者得天下”吗?试看中国历史,有哪一个朝代是靠得民心得的天下?如果真的如此,毛主席他老人家也不会说什么“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了。
这是孟子的迂腐之处。他看出了问题的症结,却忽略了人性里丑恶的一面。
因朱元璋说孟子的一席话,让许多人不由得联想到被毛主席称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鲁迅,若活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不知他能否幸免于难?
今人动辄骂那些勇于批评国人、国事的人为汉奸。《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汉奸”一词:“原指汉族的败类,后泛指投靠侵略者、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中华民族的败类。”所以,并非什么人都能有幸成为汉奸的。那些批评者,投靠了哪个侵略者?如今的中国有侵略者吗?他们又出卖了什么国家民族利益?他们有什么资格出卖国家民族利益?
如今有这么一种怪象,乱象:那些良知未泯、不屈从于黑暗、敢于揭露黑暗的君子,被称为汉奸,而那些文过饰非、粉饰太平、投机取巧的奸人,则成了民族利益的捍卫者。这不是黑白不辨、是非颠倒吗?时过境迁的百年后,再回过头来褒贬忠臣奸臣,还有何意义?
一个社会的“好”,不需要人们去挖掘,人们自己就能感受得到,“如人饮冰,冷暖自知”;而一个社会的“坏”,或者“坏”的苗头,若非亲身经历者,或者专业学者,或者具有洞察力者,就不容易被发现。这个时候有人提出来,让社会改正,或者防微杜渐,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何错之有?古代明智的帝王尚能“纳谏”,为何今人对过错反倒讳莫如深?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在于你拥有多少个世界第一,而在于你能否容忍不同意见者,拥有多少个敢于说不的人。
人们都恨叛徒,却极少有人设身处地地替叛徒着想:你可以死,你的父母妻儿呢?你可以痛痛快快地死,却偏让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呢?给你做活体解剖,挖你的鼻子,剜你的眼,割掉你的生殖器,从肛门里把你的肠子掏出来,在你的脖子上绕三圈呢?
一面是死,一面是荣华富贵,换做你,你选哪一个?
大多数人的勇敢,都是躺在安乐窝里的勇敢,而不是面对刺刀。
孟子首说“大丈夫”。几千年的历史,可称为大丈夫的,大约只有明朝的方孝孺一人而已。 但他的大丈夫行径,并不被所有人看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