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你说到塞涅卡的124封书信的问题,为什么当初选择只有37封信。这个问题应该去问理查德·格墨里,他是英文译者,也是哈佛的拉丁语学者,哈德学院的博士,毕竟谁选的当然说的更清晰。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40614/e65fe658b421d4dd.jpg)
他用了八年时间才翻译完这些封信,可谓从容。不过有点遗憾,他老人家上个世纪60年代末就走了,76岁的高寿,比塞涅卡的终年岁数还大7岁,而且这本书翻译算起来已经100年了,所以让你找他也蛮费劲的。
怎么选都挺好,它本身就是一幅完整的油画,摘选就是将其中角落进行裁剪,最后变成一套优美的配套油画。不会失去作者本身的风格。这37封信更加注重学习、哲学、死亡和风格。核心是关注年轻的朋友,能够读完漫长的124封信的人,在他看来也许并非是劝诫的重点,直接了当的告诉那些没有读书时间,忙着恋爱和生活的朋友更为重要。
这是一本充满想象力和思考结晶的书信集,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实际是一部罗马生活风俗画,从头到尾介绍了从皇室、贵族、贫民到奴隶的种种生活,以及在这些生活中斯多葛哲学家的伦理学的主要思考。从第一篇论节约时间,到最后一篇论通过理性而获得真正的美好,信笺娓娓道来,论证清晰言辞有力。
书信中的内容,包括哲学、财富、享乐、死亡和恐惧等,都是我喜欢的主题,曾占据了我大量的时间。无论西部戈壁,北京上海广州,出差的时候我都带着它,反复读了很多遍。虽然相隔近19个世纪,罗马和北京距离相隔上万公里,可是这不妨碍我对他写作的喜欢,对他思想中斯多葛哲理的沉浸式的吸收。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40614/019317c25d2363f4.jpg)
比起马可·奥勒留的温柔细腻,以及爱比克泰德的直接了当,他的风格完全不同,他是一颗参天的古柏。矛盾之中达到了对立统一,通过说服自己说服别人,他达到了目的,安然的饮下毒酒走向了类似苏格拉底的死亡。
塞涅卡的作品华丽典雅,充满了勇气,他的书写落在字面上既可用烟嗓描述,也能够用高音表达,在书写上,文字的选择上,整个文章的框架结构上,他都有着自己独特习惯,不经意的描述,开阔的视野,论证层层递进,话语相互支撑,让人为之倾倒,为之感慨,也为写作的强大力量而感动,所以有人说,他的作品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背的。
这位和耶稣同年出生的作家,作品甚至影响了经久弥远,广为传播的《圣经》的风格。如果说,一个人有这样的写作力量,你还将其和哪位作家比较?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我看来,很多的人都在重复诠释他曾书写的主题,并且这些主题的深度还差距他很远。譬如论幸福生活,论天意,论幸福生活等等,他阐述了自己的认知,也彻底说服了对象,对象不是当下的某个人,而是未来的无数人。
鲁基里乌斯是何人已经不重要了,这位意大利西西里区主管财务的官员,有幸能够和他始终保持着持友谊,从而留下了这些经典的文字记录。作为一个提问的对象,一个叙述的对象,塞涅卡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个广泛的受众,或者就是面对未来的我们。翻看每一封信,我都可以感受到这位1900年前饱受岁月摧残的一位智者,他的声音没有离开。
你问为什么喜欢他的作品,也许是因为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是斯多葛的哲学的重要挖掘人,可是其他的斯多葛哲学家并不欣赏认同他。更为重要的是,在我看来,他的思考和他的经历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矛盾,生活中的人想要单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不容易。
马可·奥勒留可以写下《沉思录》,书写俯瞰宇宙的场景。爱比克泰德可以口述厚厚的《论说集》,阐述自己对自由的理解,他们仿佛都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没多事实和言辞不相符的证据。可是,提到塞涅卡就存在矛盾了,因为尼禄荒淫无道,种种不堪的历史,最终让塞涅卡也无法说清楚自己是否能够与这些问题脱离的开,一个旧日的帝国老师,难道不应该和他留下的政治遗产有关吗?他能够仅仅将自己的能力所限搪塞一切问题吗?他的财富真的都是自己合理所得吗?他文字中的谄媚都是因为迫不得已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40614/7df2001e48d4458e.jpg)
我们不能太多评判这个问题,斯多葛哲学要求言行一致,但是读他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这些都和自己的认知有关系。斯多葛哲学其实是相通的,只是自我的践行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并非懂得人不会犯错,并非好人终身都必须是好人。
他强调人要消除两种恐惧,贫穷和死亡。在我看来,他解决了这个问题,一生内心富足,始终不畏惧死亡。当然,我们也知道,他不是圣哲,他只是普通人,也会犯下普通人的错误。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40614/344f6e197a86761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