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廊里的灯,正好在办公室门的上方,开门就能看见。
很久之前,它一直是常明灯。
为了节约用电,单位发起了“节约用电,随手关灯“的活动,甚至领导还在周会进行了强调。
但应者寥寥,灯大多数时候还是开着。
感觉落实不下去,领导将其纳入考评,要求各个办公室负责人落实。
于是,各办公室有了”定时开关灯“的值班制度,加上领导时不时在周会上点一点,这项活动取得不错的效果。
可冬天来了,黑的早、亮的晚,时不时来的雾霾天,有窗没窗的地方光照不一样,开关灯问题又重新出现。
重新考察,发觉现在有专门解决这个问题的智能开关,于是问题很快解决。
回顾这个过程,感觉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0到1,想要改变源于真正的感知。
借用一个很流行的词组,无论你关注不关注,问题都在那里。
灯常明,但是所有人都没有觉得那是问题,或者说是没有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改变。偶然有个人想要改变,并且他有能力去推动,这个问题才能真正被视为问题。
只有真正关注、并渴望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的发现那些问题,才能在心中埋下那个想要解决问题的种子。
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不对劲”的地方,比如,上面说的灯经常开着,越来越臃肿的身体,越来越单一的朋友圈……
由于缺乏“渴望”二字,这“不对劲”就被时间这把“杀猪刀”抹平了。
第二阶段,从1到10,需要的是“九分落实”。
俗话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即便是有人指出“常明灯”这个问题,也进行了强调,也难以有效落实。
真正推动落实,是要建立制度,纳入考评。简要的说,就是有人为事情负责。
别觉得负责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关于学习,关于运动等等,我们下了多少次决心,但是很难坚持下来。
好不容易发现的问题,容易在推动阶段“夭折”。
721学习法则恰当的反映了这个过程:
学习:反馈:练习=10%:20%:70%
也就是,认识到和真正改变需要的精力是1:9的关系。这“9分”精力,其中还有2分是关于及时反馈的。
但往往是那“1”最刺激,
正如那“吃鸡”游戏一样,人类需要几年才可以训练成战场技能,通过简化为只需要点击触摸,就可以体会战胜敌人的“成就感”。
也如那些描写主角历经“千辛万苦”的电影电视剧一样,通过集中挑选转折性、刺激性最强的情节,让人体会波澜壮阔的人生。
然,人生的每一步都不可忽略,坚持不了“九分落实”,就不配拥有那个“1分的精彩”。
即便拥有,也是偶然,难以重复。
第三阶段,从10到∞,需要借助多样化技术。
那个难以把控的灯,通过智能开关控制,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效果。
扩大一点,那个智能开关,肯定也在其他地方帮助解决了类似问题。
不可能所有地方都如我们办公室一样的权威机制推动,但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打包”,满足大规模的定制化的需求,并且成本很低。
就我们生活而言,可以向内外两个方向延伸:
向内,要养成好习惯,不要“太相信自己”,适当借助技术很有必要。比如,我们要保持好身材,自我感觉不如镜子,镜子不如体重秤,体重秤不如运动类APP。这些技术手段,把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从而更好的为目标服务。
向外,组织到达一定规模,必须要通过技术手段辅助管理。公司越大,就越不能依靠人来管理,哪怕是“完善的”制度也不行,尤其是在各个环节衔接之处,比如人员岗位交接,没有“不以当事人主观改变”的技术保证,就极可能出差错。这个差错,在∞的组织中,会被∞放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