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真的忽略了太多真相。
为什么(在国外)许多超市(哪怕在小镇上)都是24小时营业吗?
其实晚上11点以后到早上7点以前,超市几乎就很少有顾客了,偶尔有些零散营业额也根本不能填补运营成本,之所以仍然要这样做,因为别的超市都这样做,你如果准时关门,大家就习惯性往别家走了。也许最初大家约定俗成都是晚上11点关门,其中一家延长到12点,它就会吸引住一些夜猫子顾客,然后其他商家也跟着延长,12点、1点、3点,一路竞争下来,最后就直接24小时营业了,毕竟超市卖的都是大市货,国外的人又有车,换一家超市并不是难事,而且一旦习惯了某一家就会长期固定下来。所以,哪怕亏一些,也要咬紧牙关撑下来,因为别人都在亏。
为什么零售商九月份就摆出了圣诞节装饰品?
原因其实跟上面类似。因为别的商场都提前了。如果大家都在12月20号摆出来,那就OK,然后有一家提前到十二月初,便吸引了一批顾客群体,迫使其他商家也不得不提前,然后就越来越早,哪怕提前上柜会增加运营成本,仍然把圣诞节活动活生生提前了三个月。
这样的经济学现象其实并不仅只出现在经济竞争范畴内,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下面我提出的这个问题:
为什么学龄前的孩子要学奥数?
“奥数”最初是出现在小学高年级的一门考核思维、拉开差距的学科,我们发现,四年级孩子通过奥数,学会用代数方法做“鸡兔同笼”问题,但是这种问题到了小学六年级学到二元一次方程之后其实迎刃可解。既然到了六年级可以解决,为什么四年级就要伤透脑筋去学呢?原因跟之前的例子差不多,因为别人在学。你老老实实按照教材做加减乘除的时候,别人就开始学方程学几何,到了小升初考试,需求方认为仅仅从大众教材上的内容出发难以考核出学生的差距,这时候,他们就会使出奥数这门杀手锏,把那部分没有学过的孩子先拦在线外,再从较小范围开始选拔。所以,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开始在四年级就被迫上奥数班,但假如大家都在四年级开始学奥数,差距又拉平了,为了取得优势,有的家长就开始提前到三年级、二年级、一年级,甚至幼儿园。以前我们在某机构参加一些活动,发现基本上都是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前几天有事过去,两三年的工夫,发现电梯里挤满了才一米多一点儿的小盆友,一看就是学龄前儿童啊。照这个趋势下去,我真怀疑以后的胎教都是奥数了,就像24小时不歇业的超市一样,那是家长们力所能及的最大化提前。没办法,只因为,有一种无奈,叫做别人都在这么做。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诸如在任课老师那里补习、教师节给老师意思意思等等,就不赘述了。
还有一种原理,也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反映出人生百态。
为什么平均分摊账单使人们在餐馆里花钱更多?
很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去豪客来吃饭,当你点餐的时候,看见一客牛排40块,另一客口感好一点,要50块。假如你是自己一个人去,可能觉得节约一点,就吃40块那种,而五个人约着去AA,你会打小九九了,点50块的,你只需要多出2块,剩下8块则有其他伙伴替你分担了,所以你就很愉快地点了50块那种。你这样想,可能别人也这样想,最后那餐饭下来,有可能你还是被分摊了50块,而受益者则是豪客来的老板。
为什么医生倾向于开过量的抗生素?
大多数医生知道,抗生素如果过量使用,细菌会产生抗药性,但病人却不知道这一点,或者就算知道也并不以为意,他们只考虑到抗生素可以帮助自己缓解症状。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医生会坚持自己的原则,但更多医生会考虑,假如我不给你开这药,你会去找别的医生,总有人会给你开,横竖最终你不拿到这抗生素你是不乐意的,与其让别人给你,倒不如我直接开给你,还不会被你骂为不能帮病人解除病痛的庸医。依照这样的思维逻辑,过量的抗生素就广泛从医生手里流出来。他们想的是,单独的一张处方并不会导致抗药细菌的出现。不幸的是,每年这样的“单独处方”数以亿计,更多带抗药性的有毒变异细菌便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生发了。我们在抱怨现在为什么那么多奇怪的病症,都是以前几千年都没出现过的。别说几千年,就是几十年前的妇女在怀孕期间遭遇各种筛查、出现的异状都不如现在多,身边很多年轻准妈妈才刚一怀孕就各种状况,各种保胎,之所以会出现这般状况,很多都是拜那些有毒变异细菌之赐。
为什么高速公路独立的北行车道上发生了车祸,却使南行车道堵了车?
很简单,因为南行车道的每一辆路过的汽车司机在经过北行车道的车祸现场时,都忍不住放慢速度“欣赏”一下车祸现场,每一个司机在现场或许只放慢了一秒,滚滚车流加起来就汇聚成了一两个小时。如果大家知道这一两个小时的堵车源于这一秒的好奇乃至幸灾乐祸,还会不会停留呢?很残酷的事实,后面的司机哪怕骂了一小时的娘,当他们经过那堵点,还是会忍不住把头扭过去。
已经够了,再拓展下去,我们都会羞于为人。这些例子,虽然是写在书上,却何尝不是无时无刻、生动传神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整天吐槽这个,抱怨那个,并没有发现,我们的很多槽点,其实却来自于我们自己的那一丝丝私心杂念。来自于我们不想吃亏,所以我们忍不住在和别人一样。
一根稻草压不跨骆驼,但最终,骆驼还是被一根稻草压倒的。
人类的行为,就是一部最好的经济学论著。在生活中我们真的忽略了太多真相。
为什么(在国外)许多超市(哪怕在小镇上)都是24小时营业吗?
其实晚上11点以后到早上7点以前,超市几乎就很少有顾客了,偶尔有些零散营业额也根本不能填补运营成本,之所以仍然要这样做,因为别的超市都这样做,你如果准时关门,大家就习惯性往别家走了。也许最初大家约定俗成都是晚上11点关门,其中一家延长到12点,它就会吸引住一些夜猫子顾客,然后其他商家也跟着延长,12点、1点、3点,一路竞争下来,最后就直接24小时营业了,毕竟超市卖的都是大市货,国外的人又有车,换一家超市并不是难事,而且一旦习惯了某一家就会长期固定下来。所以,哪怕亏一些,也要咬紧牙关撑下来,因为别人都在亏。
为什么零售商九月份就摆出了圣诞节装饰品?
原因其实跟上面类似。因为别的商场都提前了。如果大家都在12月20号摆出来,那就OK,然后有一家提前到十二月初,便吸引了一批顾客群体,迫使其他商家也不得不提前,然后就越来越早,哪怕提前上柜会增加运营成本,仍然把圣诞节活动活生生提前了三个月。
这样的经济学现象其实并不仅只出现在经济竞争范畴内,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下面我提出的这个问题:
为什么学龄前的孩子要学奥数?
“奥数”最初是出现在小学高年级的一门考核思维、拉开差距的学科,我们发现,四年级孩子通过奥数,学会用代数方法做“鸡兔同笼”问题,但是这种问题到了小学六年级学到二元一次方程之后其实迎刃可解。既然到了六年级可以解决,为什么四年级就要伤透脑筋去学呢?原因跟之前的例子差不多,因为别人在学。你老老实实按照教材做加减乘除的时候,别人就开始学方程学几何,到了小升初考试,需求方认为仅仅从大众教材上的内容出发难以考核出学生的差距,这时候,他们就会使出奥数这门杀手锏,把那部分没有学过的孩子先拦在线外,再从较小范围开始选拔。所以,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开始在四年级就被迫上奥数班,但假如大家都在四年级开始学奥数,差距又拉平了,为了取得优势,有的家长就开始提前到三年级、二年级、一年级,甚至幼儿园。以前我们在某机构参加一些活动,发现基本上都是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前几天有事过去,两三年的工夫,发现电梯里挤满了才一米多一点儿的小盆友,一看就是学龄前儿童啊。照这个趋势下去,我真怀疑以后的胎教都是奥数了,就像24小时不歇业的超市一样,那是家长们力所能及的最大化提前。没办法,只因为,有一种无奈,叫做别人都在这么做。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诸如在任课老师那里补习、教师节给老师意思意思等等,就不赘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一种原理,也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反映出人生百态。
为什么平均分摊账单使人们在餐馆里花钱更多?
很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去豪客来吃饭,当你点餐的时候,看见一客牛排40块,另一客口感好一点,要50块。假如你是自己一个人去,可能觉得节约一点,就吃40块那种,而五个人约着去AA,你会打小九九了,点50块的,你只需要多出2块,剩下8块则有其他伙伴替你分担了,所以你就很愉快地点了50块那种。你这样想,可能别人也这样想,最后那餐饭下来,有可能你还是被分摊了50块,而受益者则是豪客来的老板。
为什么医生倾向于开过量的抗生素?
大多数医生知道,抗生素如果过量使用,细菌会产生抗药性,但病人却不知道这一点,或者就算知道也并不以为意,他们只考虑到抗生素可以帮助自己缓解症状。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医生会坚持自己的原则,但更多医生会考虑,假如我不给你开这药,你会去找别的医生,总有人会给你开,横竖最终你不拿到这抗生素你是不乐意的,与其让别人给你,倒不如我直接开给你,还不会被你骂为不能帮病人解除病痛的庸医。依照这样的思维逻辑,过量的抗生素就广泛从医生手里流出来。他们想的是,单独的一张处方并不会导致抗药细菌的出现。不幸的是,每年这样的“单独处方”数以亿计,更多带抗药性的有毒变异细菌便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生发了。我们在抱怨现在为什么那么多奇怪的病症,都是以前几千年都没出现过的。别说几千年,就是几十年前的妇女在怀孕期间遭遇各种筛查、出现的异状都不如现在多,身边很多年轻准妈妈才刚一怀孕就各种状况,各种保胎,之所以会出现这般状况,很多都是拜那些有毒变异细菌之赐。
为什么高速公路独立的北行车道上发生了车祸,却使南行车道堵了车?
很简单,因为南行车道的每一辆路过的汽车司机在经过北行车道的车祸现场时,都忍不住放慢速度“欣赏”一下车祸现场,每一个司机在现场或许只放慢了一秒,滚滚车流加起来就汇聚成了一两个小时。如果大家知道这一两个小时的堵车源于这一秒的好奇乃至幸灾乐祸,还会不会停留呢?很残酷的事实,后面的司机哪怕骂了一小时的娘,当他们经过那堵点,还是会忍不住把头扭过去。
已经够了,再拓展下去,我们都会羞于为人。这些例子,虽然是写在书上,却何尝不是无时无刻、生动传神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整天吐槽这个,抱怨那个,并没有发现,我们的很多槽点,其实却来自于我们自己的那一丝丝私心杂念。来自于我们不想吃亏,所以我们忍不住在和别人一样。
一根稻草压不跨骆驼,但最终,骆驼还是被一根稻草压倒的。
人类的行为,就是一部最好的经济学论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