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的故事好像一支歌,高唱青春,激扬豪迈;
十二年的岁月宛如一首诗,感悟人生,冬去春来。
十二年的浦园生活,回想起来那么缤纷灿烂,浦园依旧,留下来很多记忆,时光渐渐冲淡着一切,也把一些不会磨灭的东西凸现出来。
在南大
即使过去了很久,2001年,自己拿着录取通知书第一次来到浦园报到的情况还是历历在目,中央大道挺拔的玉兰,明湖中盛开的荷花,师兄们的热情(物理系几乎没有师姐),在入校第一天,我就深深的爱上了浦园,爱上了南大。
我来自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来到南京才发现落后的不是经济,而是人们的思维。我尽量让自己能融入这里的生活,这里的文化。清楚的记得刚进校园看到盛传的一篇文章《中国大学魅力排行榜》,南京大学被誉为“最温和的大学”,母校温润包容的气质一直在影响着我,也塑造着我。
在浦园,我度过了自己最美的大学时光。在这里,
经常都要为了自习去占座,
经常吟诵课桌上写的“自古红颜多薄命,南大女生万万岁”的诗句,
经常爬到龙王山上摘桑葚打野兔,
经常跑到七栋旁边的西瓜亭钓龙虾,
经常跑到云湖偷鱼(云湖以前是承包出去的鱼塘),
经常翻过龙王山到南京气象学院(现在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吃那里的小吃,
经常……
我爱浦园,爱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木,爱我在这里经历过的酸甜苦辣。这里是我的母校,走遍天涯,浦园也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在金陵
2005年我参加了工作,在金陵学院做一名辅导员,而工作地点,就是在浦园。
毕业当天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再也不能靠父母生活了。我努力工作,历事愈多,也在不断成长。其间喜怒哀乐,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周围的同学换成了同事,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交往的方式变了,交往的内容变了,起初是很不适应。我很幸运,在学生时期,接受南大的滋养,工作之初,南京大学的老教师老前辈很自觉地教我做人,教我做事。这种传帮带,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人的工作能力,更使我体会到南大百年传承下来的这种精神。
工作第一天,带我的老教师就和我说:“你可以把辅导员作为谋生的手段,你也可以把辅导员作为你的事业去经营。”很庆幸,我选择了后者。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我与学生一同走过,每次放假我都在牵挂我的学生,每天都在考虑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完善他们的大学生活,如何让学生懂得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
另一位老教师和我说:“工作需要激情和方法,你要在这两方面努力,一定会有成效;同时,在工作中要记住,感情永远是第一位的。”一方面涉及到做事,一方面涉及到做人,在我工作之初他们对我的教诲影响了在金陵的这八年。激情和方法我没有放弃过,无论碰到多大的事情,我始终保持必胜的信念,也会冷静的思考。“感情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在处理和学生关系的时候,我尽量还是能以朋友、兄长的面貌出现,和他们真情相处。他们在校的时候我会尽力,离校了还是会经常叮嘱。在处理和同事关系的时候,我也不去在乎名利得失,真情待人。
在金陵工作的日子里,我学会了感恩。以前太小,对于“恩情”实际上没有什么感觉,无非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教诲之恩,感谢朋友帮助之恩,知道要好好的报答他们。还有一种恩情叫知遇之恩,恐怕那个时候体会就不多了。在工作之后,才发现环境的重要,金陵本就属于南大,这里的管理环境,管理理念,都体现着南大温润包容的气质。其实,仔细算算,我从01年到浦园求学至今,一直都在接受着母校的滋养。
在外院
08年我调到了外院负责学工办工作。
工作的内容有了变化,从带领200个学生,转变成为全面负责一个院系的学生工作;从单一的管理学生的“班主任”,到了又要负责学生又要负责辅导员的管理者。但是有了三年的辅导员工作做基础,有了这三年老教师的教育培养,我有了一定的思考,面对外院的具体环境,我在找我工作的方向。
我希望学生懂得的东西很多,懂得感恩,懂得主动,懂得规划人生;我希望学生能够具备较好的就业技能,能够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营造自己未来的生活;我希望……千头万绪不知从何着手。以前我依靠的是老师,现在我想到依托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我面前有两支队伍,辅导员队伍和学生队伍,培养这两支队伍就成了我工作的抓手。队伍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和我的同事们潜心工作,一步一步慢慢摸索,在08年我们制定了外院学工以“队伍建设和模块化分工”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五年的时间,我们先后建立了团总支、学生会、就业服务中心、青协、党员工作中心、思源社等学生工作团队,为学生提供了400多个锻炼岗位,为学生每年提供了几十项锻炼自身的活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外语学院虽说还没有到“树木”之龄,但我们已经培养出了外交官、公务员、跨国公司职员等优秀的学生。毕业生返校,我特意在浦园飘起了条幅,欢迎学生回家。对,是回家,我会在浦园等着盼着学生常回家看看。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在浦园我走完了二十岁到三十岁的十年历程,而美丽的浦园也到了二十岁。这里有四季不谢之花,一年长青之草,也有金陵学子们最美的青春岁月,而我有幸在这里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也与学生共同分享了他们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