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初都是做年度计划的时候,信心满满信誓旦旦的说要达到XX项目、看XX本书、跑步XXkm,现在3个月过去了,我都不忍心打开我当年的计划。一直逃避,一直欺骗自己。
今天看到何老师写了一篇《改变为什么属于少部分人》有感。其实道理谁都懂,对于我而言,一个是我们所说的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另一个是我最近深刻体会到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下面是一则自我剖析:
#突破自己的舒适圈#
舒适圈的概念:舒适圈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在圈内游资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会做的事,所以会感到很轻松、很自在。但是当踏出这个圈子的界限的时候,就马上会面对不熟悉的变化与挑战,因而感到不舒适,很自然的想要退回到舒适圈内。
但是,离开舒适圈,习惯了不舒适就会重新舒适,舒适圈也就更大。
几个关键词:熟悉的环境,认识的人,自己会做的事。就好像是我们日复一日的工作,每天在同样的环境下,面对认识的同事,做着没有挑战的事情,从早上开始想中午吃什么,吃完中饭想晚饭,这样的生活而已。以我自己为例,两年前我刚做活动运营,那时候做一个方案,看很多案例,找很多图片需要花费3个工作日,慢慢时间增长,我积累了更多素材,现在一个活动大约1个工作日,但我任然假装自己要3个工作日,于是我开始磨蹭,开始拖延,和两年前我其实在做同样的事,或者等同于这两年,我没有成长。但是,如果我现在缩减为1个工作日想方案,2个工作日想站外小游戏,那这个小游戏就是我踏出舒适圈的那一步。
人生来没有什么框定的舒适圈,都是靠自己一步步去拓宽自己的舒适圈,现在的舒适也许就是未来的限制。
再举个栗子,我是个胖子,我不爱运动,曾经为了健身,花了2w块办了私教课,一周三次,感觉自己花了钱就一定要把课上了,天天吃水煮菜,那时候每天精神饱满,虽然运动前会有些不情愿,但流完汗依然觉得一身轻松,结果是我瘦了大概10斤。换工作之后,长期的加班导致原理健身房3个月,每每有空想督促自己去跑跑步,内心的小人就会说“加班那么辛苦,还不如多在沙发躺着”又或者“换衣服那么累,外面空气不好,今天好冷”等等理由,现在的结果是当时流的汗又吃回来了。
舒适圈是需要维持的,你退步,好不容易扩大的舒适圈也就缩小了。
#认识自己#
知乎的采铜老师对于“认识自己”有一套看法,这也让我想起了《穷查理宝典》中芒格的一个理论,他说很多人都喜欢从成功的角度去看公司,但是他喜欢从失败的角度看,只有知道为什么失败了,才能成功。
工作的失败
1. 工作的局限性,从开始工作以来,我的运营工作主要集中在活动模块,我对其他运营板块的了解较少。但是,未来我的工作肯定不是局限在活动的,我要了解大运营体系,包括用户运营,商品运营,新媒体运营,推广渠道,类目运营等
2. 工作平台的局限,目前,工作的3家公司平台都不算大, 没有经历千万级产品的经验,对于风险的评估能力还有欠缺。
3. 团队管理能力,目前我的团队人员比较年轻,人数也不多,我没有经历过人员梯度清晰,跨年龄层的大型团队
生活的失败
1. 没有坚持健身
2. 自我学习时间不够
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在工作上的拼命三郎,我一直也觉得年轻的时候正是拼搏的时候,与同龄人相比,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得到了应有的报酬。但是,残酷的是,在基础岗位,拼命的学习参考和努力工作是可以带来短期的成长;但是随着平台的上升,反复的练习只能让你变成一颗转速更快的螺丝钉,李开复教授一直宣导的机器人代替人工理论,就是证明了这些基础岗位的可替代性,而人与机器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感性的思考,人会不断思考前进,改变过去的自己。前几天面试了一家公司,当时的面试官和我说的一个观点我非常深刻的赞同,他说“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人性就是这样完整的展现在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度。
对了 回归到文章的标题,不管是仪式感还是假大空,计划还是要有的,立下一个flag,重点是认清自己,然后跳出舒适圈,就这样去做吧,别想太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