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作文成功聚焦点演练真情
早期发现与作文成功机遇机遇保鲜

早期发现与作文成功机遇机遇保鲜

作者: 王浴海 | 来源:发表于2018-02-20 08:33 被阅读23次

              早期发现与破除被埋没的围栏与作文成功机遇的保鲜

          O作文成功聚焦点演练0

                  王浴海      编写

              什么是教育的早期发现?发现什么?似乎是一个深奥话题,其实,十分简单。所谓早期发现,无非是说尽早发现儿童的天赋趋势,亦即优势。所谓优势,早被名家一语道破。“每个人都是天才,只是没有被别人认识,也没有被自己认识。”(马克吐温)“每个儿童都是诗人,就看你的教学能否打开创作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正是基于此,所谓早期发现,似乎并不是一个问题。那,为什么这个问题常常成为被关注的热点问题呢?原因在于其背后存在一个埋没的大山问题。这种埋没势力十分强大,有理念的、习惯的、风俗的、文化的、地域的、盲从的种种牵襟扯肘的力量,构成一种无所不在的、潜移默化的超强负能量,与“每一个儿童都是诗人”这个正能量抗衡,而且,经常得胜回朝,把“每一个儿童都是诗人”这个古朴的常识变成高不可攀的废话,把埋没变成司空见惯的现象。因此,所谓早期发现,其实就是早期破除被埋没的围栏!怎么破除?也不复杂,即开通心窍!开通心窍,不只是对作文而言,是整个教育早期开发的重中之重。

            其实,儿童,作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诗人”,心窍自然是开通的,他们能够提出成人最为意想不到的问题,他们能够表述成人思维难于理解的美妙想头,他们能够看到成人虽目光所及但看不到的地方。开通心窍,准确地说就是,保护、爱护儿童开通的心窍。但事实是,因为来自家教或他教的积习作用,多数情况下,儿童的心窍开通处于短路状态,因此,提出开通心窍。开通心窍,其实是对埋没而言。

              这种表现为爱护、保护的反埋没,应该始于幼儿时期,到了初中、高中阶段,再言爱护、保护,已经不贴切了,只能说开发或开掘,把被封闭的或者说处于死机状态的潜在智能激活。方向、方法必须对路,否则,难免终生遗憾。作文练习,尤其如此。

          这里有个大前题,那就是必须坚信“每一个儿童都是诗人”,每一个儿童都有一个天然的“创作源泉”。如此,就不会把灌输“记叙文怎么写、议论文怎么写、怎么开头结尾、怎么拟题分段、怎么修辞造句”等等所谓知识,当作训练的宝典,从小学重复到高中了。在儿童的“创作源泉”没有打开之前,重复这些,再用考试的评分标准刻板强化这些,其戕害不仅是儿童的“创作源泉”的开发,首先,戕害的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儿童作为“诗人”的尊严和自我实现的快乐。后果必然是,把大批的学子变成吕叔湘所说的"大多数不过关"里的比例数的分子,“没有被别人认识,也没有被自己认识。”

            我初当中学语文教师时,对这种耗时费力只播种不开花的重复灌输即产生疑惑,于是,便作了一个试验。我选出两本专讲“怎么写”的书,交给当时作文还没有过关但学习用心的学生,说,一个星期以后,利用课活时间,由你俩分别面向全班举行作文讲座。一讲记叙文怎么写,一讲议论文怎么写,任选。结果,讲得出人意料的好。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实例生动,居然讲得兴致勃勃,欲罢不能。可是,他俩一旦进入作文过程,仍然捉襟见肘,“拉不开大拴”,写不出情真意切的好作文。这使我豁然开朗:写法灌输式作文教学,实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画饼充饥”,只能安慰一下作文成功的渴望。于是,开始从理论到实践寻求切近人的本原的作文成功路径。一个偶然的机会,意外发现一位同学的不易被他人认同的潜在优势,于是,开始全程发掘,不到一年,他就从作文的下等生跃升为优等生,而且,对读写由热爱渐渐地发展到痴迷,以至成为毕生的爱好,最后,成为全国闻名的剧作家,他就是李景宽(网可搜)。详见下面针刺文。

            还有一例,也堪称典型。因为是我的孙子,所以有条件就近并全程观察、了解他的智能发展状况。在他伊呀学语的时候,即给他提供看图识字、看图识动植物、看图识亲人、看图识天文地理、看图识风物、看图识唐诗宋词等等读物,让他的心窍始终处于开通状态。而后,跟随他的成长,给他讲各类故事,大人讲的无法满足他的求知欲了,即搜集各类故事(包括古今中外童话)磁带,让他自放自听。不久,他爸妈去了加拿大。但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他的爸妈回国探亲时都给他背回一套一套的足以引动他好奇心的各类图书(包括科普、科幻的)和各种具有现代科技内涵的玩具。图书,大人指引阅读;玩具,一律自己安装。此外,他喜欢什么,就尽量满足他。喜欢画,就安排他拜师学国画;喜欢音乐,就教他唱,就买电子琴、钢琴等;喜欢体育,就安排他学武术、跆拳道、游泳等等,这些爱好直到他上了小学、中学也没有间断,而且,项目不断增加,例如篮球、乒乓球、演唱等等。现在想来,整个过程,随着心窍的开通,视野的扩大,都在锻炼他的语言。这种语言的锻炼,不是孤立的、单一的、为语言而语言的锻炼,而是跟随积极活动引发的思考堪称最积极的锻炼,效果十分明显。比如,他妈妈从大洋彼岸打来电话,因为时差,常常是在深夜。他竟能一轱辘爬起来与妈妈长谈。有一次,居然唠了一个多小时。不到三岁的孩子,说一个多小时竟然不穷词,不断线,不打笨儿。事无巨细,家里家外,苦辣酸甜,喜怒哀乐,信手拈来,尽皆收入对于远隔重洋的妈妈的苦苦思念中。听去,有层次,有中心,有低回,有高潮,而且,要言不烦,结构严谨,情感透骨。如果不劝止,就没有停止的意思。尽管他那时写不了多少字,根本不懂章法词法,但是,这就是一篇洋洒洒的想念妈妈的好作文。

            后来,他跟父母去了加拿大,在那里上了初小,完全生活在英语环境里。因为太小,全家都担心他丢掉了母语。不久,他爸妈归国留京办企。但不管怎么忙,都不忽略对他的教育投入。观览名胜、观览博物馆科技馆、游游乐园花卉园等等,只要有开智醒脑的活动,不管多远,不管多忙,都带他前往参予。入初中以后,尽量安排他聆听中外名家的有关讲座。甚至美国的体育名星泰森的“篮球讲座”,尽管票价过千,一票难求,他的爸妈也要全力为他淘票。同时,依据他的兴趣指向,尽量安排他拜名人为师,比如学钢琴,比如学跆拳道等等。这些,看似与作文无关,其实,都在开通心窍的前提下,在激发想象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不失时机不失力度地锻炼他的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很快,出人意外的效果出现了。

          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竟然写出一篇两万余字的科幻童话《龟兔记》。想象的飞腾,情节的迭宕,人物的活灵活现,细节的维妙维肖,起承转合的自由调度,悬念的自然设置,章回的自如接续,都令我大出意外。更叫我吃惊的是,我从来没有给他讲过文法章法词法句法等等,这方面竟然没有多少毛病,甚至连错别字都很少。文中出现的一些堪称前沿的数理化新知的术语、知识,我也得查查工具书才能弄清楚。几乎没有怎么特别加工,就交给一家公开发行的期刊连载了。后来,他又写出一些短小作文,经我引荐,都在有关作文期刊发表了。这,引起我深深的思考:作文,怎么学、怎么练,才确有实效?“功夫在诗外”,这种“诗外”功夫,要下在哪里?那种学必称写法、练必称技巧的自以为是的传统做法,为什么常常费力不讨好?

            这孩子后来的母语作文能力发展的事实,更令我确信:开通心窍,是作文成功之本。

              他初高中读的是英国哈罗公学北京分校,不惟语言环境完全英国式,教育形态也完全创造性学习式,以人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外活动与课内活动难分难解。这孩子似是如鱼得水,每天都是兴致勃勃的,看不出怎么用功,也看不出怎么不用功。电脑操作,熟练到远超过名校电子系毕业的父母;钢琴,即能谱曲又能作词,一次考试,老师甚至不相信上交的歌曲作品为他所作,当场另写一歌并弹唱,始信;演出、演唱、伴奏、独奏,经常一展风采。后来,又学会了敲架子鼓;蓝球、乒乓球、游泳、跆拳道等等,都是痴迷分子。到了高二,一篇竞选演讲获得满堂彩,以高票当选校学生会主席,代行“二校长”某些职责,组织全校性各种兴趣活动。这些,居然并没有影响家长担心的正课学习。从高二起,每次学年考试都稳拿年级总分第一,被评为新一届“最佳生”(全校2人)。在隆重的毕业典礼(英国驻华大使出席并致词,全校学生并家长及有关佳宾出席,2千余人)上,他作为“最佳生”之一代表毕业生登台演讲。同时,获得两项奖励,除获得学科学习奖外,还获得了全校惟一一项“领导力卓越”奖。最后,以高分获得英国4所排名前十以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他选择了“英国三甲”校之一、“金砖五校”之一的帝国理工,攻读生物医学专业。我的孙子全名:王开纪。

            这些,全是英语语境的产物。包括他平时的课外阅读和欣赏的影视作品,也多为英语原版。尤其进入大学以后,完全用英语写作,已不习惯用汉语表述了,我未免担心他丢失了母语的书面表达能力。及至今年暑期,在他归国探亲时,我发现他完全用母语写的感叹美好童年渐行渐远、当日体验的亲情再不抓住就来不及了的怀亲之作《渐渐地》,才一块石头落了地。这篇情真意切的母语小文,写得委婉优柔,曲折迭宕,既简洁又不失内涵的丰满,既有工科专业固有的严谨逻辑性又不失汉语表述的特有文采。事实令我再一次深深感叹:功夫在诗外,透底之言呵!“诗外”在哪里?即在积极活动和创造性学习、练习里。那些看似与作文不相关的学习与活动,其实都是最积极的语言学习、作文练习。因为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思想如果在“高粱拔节”,那么,语言乃至作文必然是“拔节高粱”。那种就语言说语言、就作文讲作文的老套路,为什么常常费力不讨好?这里,可以找到全部答案。结论是:开通心窍,作文成功之根;功夫在诗外,作文成功之本!——《渐渐地》见《开通心窍与作文成功》

            那么,怎样把这个结论兑现于作文练习实际呢?

            积我几乎一生的学习与研究,我想告诉你一个最简便易行的路径,就是,及时、随时捡拾感知的碎片!这不仅是保鲜作文成功机遇的事半功倍之举,也是保鲜各科学习志趣、打开创作源泉的事半功倍之举。

          怎样及时、随时捡拾感知的碎片?详见本坊《捡拾感知的碎片,是保鲜作文成功机遇的事半功倍之举》。

    (王浴海写于2018年2月18)

              针刺文

              这是我为以前的学生、现在的全国著名作家李景宽50余万字的自传巨著《我心空的星》(作家出版社2015年2月版)所写的“序”的节选,标题重拟。

            电视剧《樱桃》首席编剧李景宽的作文起步

            景宽是我“文革”前在肇东一中所教的新12年制实验班的学习班长、作文成功教研实验最具典型意义的代表。我后来发表的教研文章,有两篇是直接写他的。一为《引爆求知欲的火药》(发表于北京《中学语文教学》),二为《在作文“差生”与写作能手之间》(发表于《大庆师院学报》),多篇来自于包括景宽在内的实验范例的启迪,例如3万余字的《试论作文教学的正强化》等多篇一经发表即被转载被摘编被复印的文章。

            景宽初一入学时的作文,按程式化、概念化的技能技巧去要求,只能给照顾自尊的及格分。有的甚至连审题的字面意项都出现失误,比如文题要求写一件事,却写了几件事;有的连基本格式都出现偏差,比如分段需要底两格书写,却顶格贯。等等。景宽的综合素质好,上进心极强。在班内好作文连连(得高分、被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走廊壁报剪贴等等)咄咄逼人的氛围里,他十分着急,我也为此一度上火。但我坚定地认为,他写不好,仅只是字词句章的外壳现象,是心灵宝藏状态的暂时休眠表现,并非实质。其实,人的字词句章组合能力,有时并不完全取决于程式化公式化训练程度的强弱。心灵之泉一触即发之后,常常妙语连珠。所谓“心花怒放,笔态横生”“凡九流百家,以其所明者,沛然随地涌出,便是至文”,即是此中佳境。

              我在焦虑中搜寻,在搜寻中焦虑。一个偶然的机遇,令我豁然开朗。一次提问他朗读课文,他读的尽管语速急,节奏感不强,有时断句不当,轻重音缺少情感内蕴的准确搭配,但他的音色纯美,浑厚,醒豁,音域开阔。在一些同学开始偷笑之时,我一声斩钉截铁的“好”,令全班为之一震。在我详细评点之后,全班又为之一惊。从此,景宽在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中,开始了从一个高处走向另一个高处开发自我、完善自我、升华自我的航程,很快就成了此中当仁不让的佼佼者。这个过程,恰恰是心理学所说的“正强化”过程,是爱护、保护人的天赋制高点的过程,是把人作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恩格斯语)“世间超级奇迹“进行开发的过程。

    想透这一点,立刻明晰,景宽自传有一条潜在的、核心的、贯穿的、制约全书的思想线,那就是,在向人的巨大智能蕴蓄的不断挑战中,走向辉煌。无论是创作获得全国儿童广播剧“金猴奖”大赛金牌一等奖作品《起飞的小鹤》,还是为话剧表演大师李默然写作告别舞台的“封箱戏《夕照》,抑还是创作从2012年起全国19家电视台争相热播的连续剧《樱桃》,都是在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内充分挑战自我、表现自我的展示,从一个高处走向另一个高处,从一个高峰走向另一个高峰,最后,把自己“正强化”为全国著名作家。

            恰恰是在“正强化”上,本书保留了丰富的、鲜活的、详尽的、稍纵即逝的资料和感知,珍贵得令人惊叹。教育学、心理学乃至人才学研究,讲究“跟踪”“追踪”,然而,限于时空条件,这种“跟踪”“追踪”难于无限延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景宽自我“跟踪”(写日记)记载了60余年的挑战自我、自我挑战的写作才能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何等珍贵,何其令人拍案称奇,甚至可以惊呼:绝无仅有!

    (王浴海写于2018年2月)

    [小资料链接]

              曾经的足迹

              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06年统计,王浴海用600元作为起点经费,于1987年6月在大庆创办的《作文成功之路》(直至2007年末退休为止,一直负责总体编辑设计、分期编辑设计、稿约设计并写示范稿、选稿编稿定稿并终校,同时,主导发行),已进驻诸多高端文化单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早期发现与作文成功机遇机遇保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aw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