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开大合,创大美之境 ---王君老师《<大美为美>诗

大开大合,创大美之境 ---王君老师《<大美为美>诗

作者: 秋之准备 | 来源:发表于2018-12-21 19:52 被阅读89次

           品读王君老师的诗歌整合课,起初感受到的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灵光诱惑,渐读渐进,眼前呈现“豁然开朗”的深广境界。读罢整个课堂实录,不觉掩卷感叹:王君老师的整合教学,大眼光,大智慧,大气魄,创设出语文教学的大美之境。

           一、确立议题有大眼光

           选入教材的每一个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教学综合体,都具有完整而独立的教学价值。如果逐个突破、篇篇深挖,难免陷入“少慢差费”的泥沼。群文教学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探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场域,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

          在群文教学中,议题的选择和确立,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议题的确定,需要教师从两个维度研读文本:一是以读者身份阅读,体验学生阅读的真实状态,揣摩学生自主阅读的深度,便于立足学情设计教学。二是以教师的身份进行专业化阅读,发现多个文本之间的关联点、融合点,确立议题,进而形成整体性的、灵动的教学设计。毫无疑问,王君老师是深谙此道的。她关照学情,锐意创新,洞悉五首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共同点,大刀阔斧,删繁就简,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品评语言,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熏染了学生的情怀。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诗歌有形美、象美、境美等多重审美特质,因此,教学诗歌就有了多种价值取向。语文教育专家王尚文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是研究作者用怎样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的。王君老师的这节课,聚焦诗歌的言说形式,探讨诗人“私情感”的“大表达”,贴着语言教诗歌,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感悟诗人的大胸襟、大情怀,不在沉潜涵泳、咀嚼揣摩这些方面分散教学时间,抓大放小,由点及面,不但彰显了语文学科教学的本真,而且在教学设计上独辟蹊径,使课堂深厚而灵动。王君老师选取教学点有大眼光,她说,少即是多,聚焦一个点深挖下去,这样“点点相连”,语文教学必将呈现深邃宽广的境界。

           二、整合推进有大智慧

          因为单位时间内阅读量的增大,所以,如何处理好群体与个体、主导与主体、问题深浅的关系,成为群文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王君老师的课在这些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引和示范。

          1.问题引领

          整节课王老师设置了两个大板块,每个板块分别以一个主问题引领学生思维。这样从整体性的角度设计问题,很好地统摄多个文本,使课堂主线分明,避免了碎问碎答,给学生以充分阅读文本和自主学习交流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2.巧妙点拨

          语文大师蔡澄清说,教师之功在于“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恰当的课堂点拨,能导引学者自求而顿悟也。王君老师是课堂点拨的高手,她常常在“万马齐喑”的灰暗中拨亮一豆烛光,继而引燃簇簇火把,形成热气腾腾的课堂学习氛围。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王君老师抓住学生发言中的矛盾点--《天净沙·秋思》课文插图对表现作者情感的作用这一争论,适时抛出诗歌语言“小美”与“大美”的研究点,以此切入后面诗歌的学习研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这正是点到了要害处。在学生质疑“萧瑟”的情感与前后文不搭配时,王老师没有直接告知该词的含义,而是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来启发学生勾连旧知解决疑难。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不断产生新思路新想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巧妙的点拨。

          3.相机追问

          追问是助推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的重要方法。王君老师的课堂流畅自然、浑然天成,这与她高超的追问艺术密不可分。在比较《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两诗的思乡之忧时,多个学生从对诗歌的整体感受发言,有脱离语言架空分析的倾向,王老师立即引导学生从景物的选择和场景的描绘上着眼,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到诗歌语言上。王老师还通过“七八个”“两三点”这些“小数目”对表现“大美”作用的追问,让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在比较和追问中,课堂不断生成推进,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易于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4.融情朗读

           诗具有“歌”的特征,通过声音来表达感情。朗读有助于诗歌的理解,丰富诗意的感受。王君老师说,朗读永远是语文教学最俭省、最见效的方法。这节诗歌整合课,自朗诵始,至朗读终;每首诗在深入探讨之后都要进行融情朗读,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不但诵读课内所学诗歌,还不断引入同质的其他诗歌来印证所学,强化认识和理解,浸染情怀,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朗朗书声。

          三、开合有度显大气魄

          最好的课,是能看出教师这个“人”来的。从王君老师这节课中,我分明看见她气定神闲、指挥若定的气度和风范。开课之初,用“你觉得课文插图好吗”这一主问题,让课堂别有洞天,这是“放”。学生的灵感被触发,生本对话非常热烈。王老师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发现和争议,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把对话的焦点引导到“小美”和“大美”的角度,这是“收”。从整体上谈感受、用一句话一个字概括诗人情绪情感是“放”,聚焦用“大美”的方式表达私人化的情感是“收”。在收放之间从容辗转,课堂因此而灵动自然。

          青春语文“广泛勾连”的课堂特色在这节课中有充分的体现,每一处的勾连都收放自如、妙不可言。比如,在蓄势阶段轻轻拓开一笔,有选择地引入写愁的诗句,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然后缓缓收束到主问题上。这就像为学生搭了一个梯子,有了这个铺垫,学生很快进入探讨问题的内核。再如,谈到《观沧海》中曹操的大胸怀时,自然引入写毛泽东的经典诗作。此处的拓展,加深了学生对“大手笔才能绘出大英雄”的理解,也让学生明白了当今时代同样以大为美,为后面人文情怀的点染作了铺垫。在结课阶段,王老师又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再次印证大美语言动人心魄的魅力。总的来说,整节课开放又聚焦,舒卷而有致,在大开大合中又有层级和梯度,呈现出大气象大境界。

          最好的课,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群文教学的独特价值在于:重积累、重方法、重思维、重写作、重发展。从教学效果来看,王君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在课内外诗词的勾连中丰厚了积累,学到了终身受用的诗歌鉴赏方法,在追问和比较中思维得以层递深入,形成和提升了阅读和表达力。课堂中,学生是所有活动的主体,教师似乎退居舞台之外,又驾驭着课堂朝着预想的方向,在生成中不断优化、深入。

          一节好课,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观赏者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赏评王君老师的课,总觉得自己粗浅鄙陋,其中的妙处“不能指其一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深研细读,以期学到其中之一二。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

    3.黄厚江《语文课堂寻真—从原点走向共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开大合,创大美之境 ---王君老师《<大美为美>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bv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