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在搬家,很多堆在角落里的东西终于重见天日,有新的、更大的地方安放。
但我怎么也快乐不起来……
因为还没到正式搬家的日子,大件还得等搬家公司一次性搞定,所以最近搬的都是家里的零散小件,比如一些不穿的鞋,衣服、书等。
我粗略一看,都是平时已经不再用的东西。
我曾想过要扔掉一些没用的东西,也确实清除了不少,但家里还是有很多物品。
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扔的东西还不够多,总觉得这还会用到,那又不是垃圾,扔掉怪可惜的;二是仍在不断囤积东西,有的是买来的,有的是朋友送的。
“断舍离”跟减肥一样的逻辑。
要减肥,就得制造能量差。吃入的热量比消耗的热量少,不运动也能够减肥,否则再怎么保持运动的老习惯也达不到最终目的。
今年我保持较好的运动频率,年内可以完成跑步100次的计划,平均下来每3天1次。初期为了恢复运动只能跑2-3公里,现在基本上5公里打底。
如果换算成阅读,一年跑100次步跟读100本书一样,在很多人看来是很牛逼的事,关键在能否坚持。
02
我不是崇洋媚外,只是确实喜欢日本人和美国人家里布置的方式,最初印象是在美剧和日剧上看到的。
我曾经认为也许是别人家房子大,有地方摆放和布置。直到后来到外国朋友家做客,才发现这跟房子的面积关系并不大。
美国人讲究私人空间和住宿环境。就算合住,客厅、厨卫可以共享,房间必须是属于自己的小乐园。要么就单独租套公寓,位置要好,厨房和卫生间的整洁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因此,他们很愿意拿出薪水的大比例(至少一半以上)在好地段租套公寓,对吃的欲望比我想象中要低。朋友聚会较正式,还要来点酒,但大部分情况下一个简单的沙拉或三明治就能解决饱腹问题。
这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有很大不同。
中国人更愿意压低房租,把钱留在吃饭、娱乐和存钱等事物上。即使耗费大量金钱和贷款来购买住房,还是不会租好一点的房子居住,剩下的钱无非花在孩子的教育,以及自己的吃喝上。
总体来看,国人在改革三十年来进步很快,是富裕起来了,生活质量有提高,但离生活的品质仍存在差距。
03
虽然搬到更大更新的房子,但我确实没有过多的惊喜。
这些年我做出的某些变化,让我得到成长和进步。但我告诫自己:必须有新的模式来应对新变化。如果我不能在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上产生变革,搬家只是浮于表面。
家里的物品原来是怎么摆放的,换到新的房子还是什么样,柜门打开,该堆的还是堆在那里。
你的生活习惯,决定了你的做事风格。
可要解决此问题,似乎也蛮难的。比如在我家是三代同住,人数多,生活习惯迥异,家里乱很正常。虽然老人帮着打扫,我周末也经常出手收拾,但收拾的速度赶不上乱的速度。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这个周末的上海异常寒冷,外面下着小雨。我们基本没有出门,我看了两部电影,抽空思考如何改变住家环境的问题。
首先,还是要从我做起。
我的生活相对还是简单的,主要有三样东西——衣物(衣服、鞋、包),书,器物(电脑投影等电子产品,乐器)。我日常有很好地收拾东西的习惯,书和器物应该会收拾很好,重点在衣物。
搬新家后,很多陈年不穿的,或者现在已经不适合我的衣服必须扔掉或捐掉。剩下的分冬、春秋和夏三大部分来摆放,摆放要注意叠放的方法,适合选择和收纳,网上有很多方法。不能再简单叠放在一起,把自己当魔术师,每次都是抽衣服。这方面,知乎上有不少高质量的回答。
最最重要的是,以后再添置衣服要看需求,按需再买。我这次收拾衣服时竟然发现自己有好几条西裤,由于收纳散乱,需要穿的时候找不到,然后就急忙买一条。
其次,从小孩抓起。孩子的东西主要有衣服、书和玩具。衣服家人会帮助清理和收拾,书籍的整理我有现实的经验,孩子重点要学会拿和取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玩具同理。
最后,难的是改变老人的生活习惯,毕竟日常家里打扫卫生等老人是主力,要改变他们原来的做法还是有挑战的。
但是,这正是改变的最大意义。
年龄越大,我们越不喜欢有变化,越适应固有的做法,缺少学习的动力。于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们会觉得时间怎么过得那么快?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当我们遭遇困难或挫折时,是否觉得度日如年?
因为其中有太多的不适应和不舒服。但同时,我们会主动调动体力和脑力来应对这样的挑战,反而会觉得活得有滋有味,潜意识里时间的速度也放慢了。
经过如此思考,我暗暗给自己打气和制定实施计划,先改变自己和孩子,最后来改变他们会相对容易地多。等老人也改变后,又可以反过来作用到孩子身上,这是共赢的过程。
想到马上搬新家的变化,我又高兴起来,剩下的让具体行动成就事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