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293749/e8148cd41838adce.jpg)
工作生活,结婚生子,随着这些人生大事逐个完成,我们的身份也多了起来。我们是子女,又是父母,是老公老婆,又是同学朋友,唯独忘了我们还是自己。
对我来说,每天早晚能抽出一小段时间读书。在这小段时间里面,我只属于自己,可以最大程度接近自己的内心。
今天早上看冯伦的《野蛮生长》,里面说到时间,冯伦说时间既可以用来投资,也能用来消费,当我们用时间换钱时,时间对我们来说就是投资品;当我们消费时间时,可以把时间看做一种特殊的商品。
如果用冯伦的观点来看,早晚读书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消费,消费能给我带来愉悦感。
刚结婚那会,没有存款,日子很苦,我天天想着怎么去省钱。不管刮风下雨,我都骑车带饭上班,一年下来,也存了一点点钱,但整个人的状态很差,完全一副怨妇样,当时的我像极了《蜗居》里面的海萍,满脑子想的是挣钱省钱,生活就是受苦,完全没有享受。
近几年,跟随自媒体掀起的学习热,遇上迫切想改变的我,一拍即合,购买了许多课程,在一些先行者的引导下,开始读书,写文章,坚持下来感到享受的也只有读书和写作了。
也就是在这两三年间,从书本当中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格局,也提升了我对生活和人的理解力。我经常会抽离自己的生活,跳出来看遇到的问题和正在经历的生活。
这样做有一个很直接的改变就是,我很少生气,很多情况下,毫不费力就能看清别人的处境,从而理解对方的做法。也不会再把人简单的分成好人和坏人,会看他所处的立场,不再对别人的道德有过高的期待。
今年我的生活比以往更加窘迫,爱人工作不顺,固定生活开销摆在那里,每个月都要去计算花销,特别害怕有意外发生,可以说比以往的那些年,就更加感受到经济上的困境。
生活虽然一地鸡毛,但我的状态很积极,这种积极就是读书带给我的精神力量。
师者之写道、雪瓦、烈蜜、金陵雨儿、快乐的星期八等人赞同了该回答
工作生活,结婚生子,随着这些人生大事逐个完成,我们的身份也多了起来。我们是子女,又是父母,是老公老婆,又是同学朋友,唯独忘了我们还是自己。
对我来说,每天早晚能抽出一小段时间读书。在这小段时间里面,我只属于自己,可以最大程度接近自己的内心。
今天早上看冯伦的《野蛮生长》,里面说到时间,冯伦说时间既可以用来投资,也能用来消费,当我们用时间换钱时,时间对我们来说就是投资品;当我们消费时间时,可以把时间看做一种特殊的商品。
如果用冯伦的观点来看,早晚读书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消费,消费能给我带来愉悦感。
刚结婚那会,没有存款,日子很苦,我天天想着怎么去省钱。不管刮风下雨,我都骑车带饭上班,一年下来,也存了一点点钱,但整个人的状态很差,完全一副怨妇样,当时的我像极了《蜗居》里面的海萍,满脑子想的是挣钱省钱,生活就是受苦,完全没有享受。
近几年,跟随自媒体掀起的学习热,遇上迫切想改变的我,一拍即合,购买了许多课程,在一些先行者的引导下,开始读书,写文章,坚持下来感到享受的也只有读书和写作了。
也就是在这两三年间,从书本当中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格局,也提升了我对生活和人的理解力。我经常会抽离自己的生活,跳出来看遇到的问题和正在经历的生活。
这样做有一个很直接的改变就是,我很少生气,很多情况下,毫不费力就能看清别人的处境,从而理解对方的做法。也不会再把人简单的分成好人和坏人,会看他所处的立场,不再对别人的道德有过高的期待。
今年我的生活比以往更加窘迫,爱人工作不顺,固定生活开销摆在那里,每个月都要去计算花销,特别害怕有意外发生,可以说比以往的那些年,就更加感受到经济上的困境。
生活虽然一地鸡毛,但我的状态很积极,这种积极就是读书带给我的精神力量。
原本苦难就只是苦难,但是从书籍里面,我感到苦难并不单单是苦难,就当它是来磨练我的意志。我除了现在,还有未来,现在困难不代表我永远困难,现在花时间挣钱,未来还是充满希望。判断一个人是否乐观,不应该看他顺遂时的状态,应该看他在低谷时的状态,看他如何面对苦难。
如果不读书,我肯定不会有这样的觉悟。其实我们正在过的生活有多难都不要紧,要紧的是你怎么看待你的苦难。
莫言《生死疲劳》里面的主人公蓝脸,从旧社会地主家的长工,到新中国成为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再到公社时期,村民都加入公社,蓝脸拒绝入社,一个人单干,为了单干,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正因为蓝脸忍受了这些苦难,所以即便结局他还是一个农民,他身上也拥有了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将他与其他农民区别开来,成为那个时代的英雄。
一个普通人,只有多读书才能让我们拥有高于物质生活的精神。人与人的最大区别,也在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如果说柴米油盐是物质生活,那读书就是精神生活,只注重物质生活,就如同行尸走肉般没有了灵魂,只注重精神生活,又会觉得人活得太虚幻。只有物质与精神结合,才能从容面对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