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红砖铺成的路,大概五六米宽,路的两边都有树,是春天,路弯弯曲曲的,走在路上心情很愉快。可是往前走,突然路变了,变成灰色的水泥路,不宽只能通过一辆车,路边什么也没有,弯曲着,路边有个金碧辉煌的旅馆……有点孤寂。往前走,看到一个模糊的房子,很陌生,欧式的,白色二层楼,没有院子,好像还没有建造完的样子,很空旷,简陋,只有个门框,没有门。房子里光线也很暗,有一盏吊灯,没打开。房间里没东西,窗户下面是正方形,上面是半圆形,已经安装好了。房间里一点都不干净,有沙子、水泥,地面和墙都是灰色水泥的,很空旷……”
这是小林第一次来访时做的”房子”的意向,当我听着小林在慢慢描述“她的房子”时,我的心也沉重起来。

房子的门窗大小和状态则体现着这个人的“开放性”,没有门的房子除了提示其开放性较好外,也是没有自我疆界的象征。房子里面黑,象征着自我了解很少,自我了解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因此房子里面黑的人,心理状态往往也差。 房子脏,则象征着消极的心理状态,常常是有抑郁情绪,或者是有恐惧情绪。这个没有门的尚未建完的房子,又黑又脏又空旷,ta的主人该是多么的纠结和痛苦?

小林是一个重点中学高二的女生,在一个五月底,由父母陪伴着来到了我的诊室。相貌清秀的小林一坐下就开始述说同学们都在议论她,说同桌也故意干扰她的学习,只要她一做作业就闹动静,不是咳嗽就是用笔敲桌子,甚至还会吐痰,其他同学也会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为之心烦,听课时无法集中精力,也睡不着觉,实在没法呆下去了。从其父母处了解到小林从小学四年级后开始乐于学习,成绩变好,初中成绩优异,顺利考入重点高中的重点班,高一时特别努力学习,成绩从入学的三十多名上升至十几名,且信心满满。高一假期一天都没休息,每天都努力学习,晚上也要学到凌晨一两点,高二选择理科,仍然努力,但成绩却没有预期中提升反而下降了几名……
作为家长和老师都期望孩子和学生努力学习,期待着孩子取得好的成绩,可是这么一个努力的孩子、这么一个要强的学生,却无法待在学校,不得不来到心理门诊并且还需要进行至少一年的药物治疗。
随后的治疗中渐渐了解到,幼时的小林活泼可爱,生性好动,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都是”调皮蛋”,家长常常会因被老师“请”到学校而倍感烦恼,苦口婆心的告诫劝说对小林是“家常便饭”,但都变成“耳旁风”。小学四年级一次偶然的好成绩改写了小林的样子,她说“原来考的好还可以有这么多表扬,还有好吃的,那我就好好听课考好就是了”,小林还真的说到做到,从此成绩大大提升,每学期都拿奖状。
老师家长的表扬和物质的奖励让小林很“享受做个好学生”,于是上了高中后她更加努力,不允许自己休息,每天晚上学到十二点多,除了做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自己买了复习资料,盯着周围的同学,生怕别人比自己多学了,生怕有同学超过自己,假期也要去辅导班学习……见到她这样,其父母特别开心,认为“孩子懂事,知道学习,省心”。高度紧张和高强度的学习终于让小林出现了上面的症状,无法在学校呆下去了……
随着治疗,小林的“房子意象”慢慢变了,一个月后能正常上学,但我要求“不做额外的题,晚上十一点睡觉”。没有外在的强制性“减压”或许不久她又坚持不下去了。一年的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后,小林已经建立了“自我边界”,学习独立自主。而且也考上了当地的一所一本大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