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毗投奔到吴国,初来乍到,想要结识恩伯。恩伯视察新修的城墙,伯毗跟来,对恩伯说,“城墙修筑的真是迅速啊,这一定是将军你的功劳。”恩伯不抬头,轻蔑地答道,不是我的功劳,伍子胥大人才是总督促官。
伯毗又说,“伍大人虽然是总督促官,但是他只是挂个名,但真正做事的还是大人您。”恩伯听到这话,缓和了脸色,抬起头望着伯毗,“你就是新来的楚国大夫,以前和子胥大人同在楚国为过官?”
伯毗答,正是在下。然后又对恩伯说,不知道这工程图是出自谁手呢?恩伯说,是恩仲 ,他正是舍弟。伯毗露故作惊讶之色,原来是令第,难怪工程设计如此精美,堪称不世之功程,一定会名留史册。
伯恩这时哈哈大笑,彻底放下了对这位陌生人的戒备之心。伯毗见时机成熟便又说道,不知您能否赏脸到舍下一聚。恩伯欣然答应……
回看这段对话,不得不佩服伯毗说话的功力:
首先,他来前肯定已经做好了准备,这个工程到底是谁负责的,设计又是谁?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与人沟通,特别是有求于人,一定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从别人最关心的话题说起。如果站在城墙上,与伯恩将军讨论军事,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地点不合适,也不是他最要紧的事。
这和《沧浪之水》池大为的感悟异曲同工,永远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你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世界不是自己眼中的样子,而是那些掌握资源人眼中的样子。
伯毗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最后,恭维人要恭维到点子上。他夸工程进度快,是因为伯恩的督促,这正是伯恩心中所想,他才是真正的执行者,功劳的确属于他。他夸伯恩之弟,并说明这个工程将留于史册。这对伯恩这种官宦之家来讲,是莫大的荣耀,地位和荣耀总是不能分家的。
那么,这些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启示呢?
宁老师讲有效沟通记住五个词:倾听,审势,他人,表达,动作。在这里伯毗用到了审势,他人,表达三个。我们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也可借鉴这些经验。
比如想要争取领导的资源,就必须要先判断她现在的状态,心情是否足够好,这是审势。然后要用从结论说起的原则,现在她的立场来讲述三点理由。这个现在她的立场就是“他人”。和领导谈话,始终要牢记一个法则:要站在她的立场看问题,才能明白问题的真谛。
表达要遵循七何法则,要将这些要素一一对应着记清楚,勾选完毕才算结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