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20多期吐槽课程,对幽默也有了一定了解,感觉自己在段子手的道路上似乎又前进了一步。
许多内容,听过了之后也不过是听过了,需要听很多遍,然后理解内化,最后再能涌出来,才能算是学会。
幽默的三大秘密:优越感、逻辑矛盾、压力释放。原理:自嘲+吐槽
其实我觉得第三个压力释放不太准确,应该是一种出乎意料的松一口气。
比如课程里举出来的曹云金提到九月风波,原本营造了一股严肃的气氛,而下一句他就说了一句September,成了对九月这个词的翻译。
史岩老师说这里面用到了优越感:一个说相声的居然来了一句英语。
逻辑矛盾:本来该讲一讲九月是怎样的一个风波。他却搞了个翻译。
压力释放:原本严肃的气氛,大家的表情都凝固了,他的一句话就让大家把紧张的压力释放了。
而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出乎了大家的意料,使气氛变得轻松起来。而这个出乎意料之外,就是这个笑话的重点。
比如我曾经看过的一个笑话,郑愁予《错误》最后一句:
我哒哒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在台湾师范大学《幽默社会学》上就被改变为:
我不是归人,我是......马!!
我喜欢看《吐槽大会》,也很佩服那些成为主咖的明星。他们都有这样那样的槽点,比如李湘的胖,周杰的大鼻孔,国足队长冯潇霆的身份,他们能够坐在那里让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来当面吐槽,本身就是一种勇气的象征。
而能够被吐槽成功,就首先要懂得自嘲。
当我知道张绍刚是传媒大学博导的时候,突然有一种刮目相看的感觉。
为什么呢?
张绍刚老师平时给人的印象就是网上流传的在求职节目里对各位求职者的居高临下,被贴的标签就不怎么好,但是在吐槽大会上一次次的自嘲,让大家接受了他,一遍一遍的说自己便宜,说自己不是明星,瞬间就把自己在观众心中的形象从央视主持人拉到了我们普通老百姓的高度,觉得他就是我们身边一个说话比较欠揍的家伙而已。
这个时候有一个papi酱不动声色的说这是博士生导师,你就会觉得这位导师倒是听平易近人的。也就稍微理解了他在求职节目上的种种“不当”行为及言论。
关于出乎意料的小幽默,前两天在朋友圈看到比人发的一篇文章,讲80后从刚开始被人吐槽为垮掉的一代,到现在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似乎有点打脸的感觉。
我不觉想起了顾城先生的《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我却用它打了你的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