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万德
早在佛教传入中国(或者入藏?)时,人们在庄严经里发现了卐字,先开始他们不会翻译,只能音译为德或者万,以为万德圆满。
古往今来都是僧侣脉脉传承才让这个意义非凡的符号存活下来,罢了之后,却在新中华民国初文艺复兴时期礼崩乐坏,体无完肤。尤其是在南京,再也没人愿意提起这种封建迷信糟粕,即便是老人也开始知道十字架血统要比这个高贵得多,更具有让人信服的科学依据,洋鬼子画的什么酥要比画像里耳朵肥硕的佛爷好看很多……他们也算是崇洋媚外的变态的一支。
中华民国八年,早上风估计有点凌冽。打更的听的分明,正经儿的尚未破晓,那是华庄华二亭家传来婴儿啼哭声。
华庄在金陵邮局往东开外三里地左右,人烟还好,不多不少,只不过村口的牌坊一倒在入村路口子上,谁也不来了。哦,对,还有鸡鸣寺附近的地痞经常来说服村里的壮年到上海去发展,虽薪资还好,但是宿处自备,这谁还去啊。
本老来得子应兴高采烈,但自从征了国民税后,华二亭好像实在拿不出钱来给孩子嘴上抹瓜糖了。村里也有丈夫出去当宪兵的婆娘,仗着男人在外有兵饷说华家抠门吝啬,以至于村里人都不怎么愿意踩门槛来随礼。这也不提了,说来也怪,孩子他娘唐氏骨瘦嶙峋营养不良,而这孩子生的好看的很,眼珠水灵的,脖子上肉挂堆叠,刚出生指甲就有了月牙,脸蛋漂亮红润。最怪的还是脚底那一个胎记了,歪歪扭扭地小巧地现一个卐字。
其实村里人谁也不知道不认识这个符号,但一直瘫卧在村口老槐下的苦行僧人说华夏当头,万德兴隆……好名字啊!午时他动身到华家破院子里,恭敬建议华二庭给孩子起名叫华万德。
华老头干一辈子农活大字不识几个,哪里知道什么名字好,乐呵呵的一口答应,还拿出刚粜的新好精米给和尚化了满满的缘。和尚也不客气,端下碗一溜吃白饭,罢了抹抹嘴甩甩袖子。最后和尚走的时候说:“这孩子有佛缘,十六岁让他了了尘缘,上清凉山去沉隐济世吧。”
华家慌了,好不容易有个养老的归处了,突然又说孩子还会出家……这打击也不是一般的大啊。思来想去还是把孩子的名字改成华兴隆,听着虽似乎土气点,但还是寄希望于能让华家光宗耀祖、兴荫子孙。
若是一般人家的话,孩子还小,家里主人没点腕脉的话,户籍在警厅一时半会也不一定能办下来,而且还要让老华平添一份增丁税……这孩子前世就算是个活佛也是个孽缘的!家里很显然再难过活了,老华看鼓楼街口交通还算利落,遂有了拉包车的念头,一来挣个糊口的,二来认识点上流名士好给孩子的事办下来。可怜天下父母心,即使目的不纯,却也是特别让人心里流热泉的。
孩子乳名唤作善儿,是母亲唐氏望孩子秉着善心,在社会里有个立足之地,真正能带着家里的人谋个正当的高尚的饭钱。
老华也并没有因为家里的担子重量大了多说什么,只是偶尔可以看见他一个人蹲在自家茅屋门槛上借着外面的光,小心翼翼地掐一个火,点上烟袋子,吧嗒吧嗒地抽着,呆滞的时候会扣几颗门前的砾石,突然甩手砸到地上,嘴里骂着:“二胡卵子,老儿热你嘞。”
或许骂的是生活,但这又有什么干系呢,没有人会为你的死活停下脚步的。人嘛不都是这样的?为了生计奔波劳累,那命换来钱后发现自己不过是时代的玩物,心甘情愿接受摆布,终也因为欲望的攀比,再也达不到曾经对真正快乐的定义。
什么荣华富贵险中求,到头来比不上操守清明,万德只句一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