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较有影响的两位樊姓先贤

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较有影响的两位樊姓先贤

作者: 咪喳侃 | 来源:发表于2018-12-15 23:39 被阅读0次

                  樊  毅  (同字辈)

    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各民族中,一个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不同姓氏家族组成的群体,构成了社会的基本要素。以血缘为基石的家族,在社会的进化中,促进了族人的发展壮大生生不息;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让后人能够与先祖进行心灵的沟通;使族人知道自己延续的脉络和亲情。樊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在族谱中已有详细的记载,就不再赘述。樊姓家族从古至今,人才辈出,有众多的文化名人、行业巨子,文官武将;亘古千年,延绵不绝,是我们樊姓家族的骄傲。在这些英才中有两位我们樊姓先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最大。作为后人,应该记住他们在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第一位先贤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樊迟;亦称樊须,字子迟,春秋末年鲁国人。《史记》记载,比孔子小三十六岁,他孜孜不倦,勤学上进,是孔子的七十二贤人中的佼佼者。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开创私人讲学的先河,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也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在《论语》中先后有六次之多谈到樊迟;著名的有两篇,第一是《子路》篇中樊迟问稼,他问孔子,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农民,他又问如何种菜,孔子说他不如种菜的,樊迟出去后,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在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时代,问怎样种田,怎么种菜,正是孔子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的事情,引得孔老夫子大不高兴,说樊迟想作个“小人”,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在春秋时期,“君子”本义是指贵族;“小人”本义是泛指下层民众。古代的“小人”并不是骂人的话,而是普通老百姓的意思;孔夫子看不起种庄稼的,这一点上却也是实,也被后世认为他看不起劳动人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证据。对众弟子的教育,他是直言相教不留情面的;也骂过弟子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这些言论,恰恰说明他不是针对某个弟子的恶言相对,而是对弟子们的严格要求。第二是在《颜渊》篇中的樊迟问仁。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仁”在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来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樊迟作为七十二贤人中思想活跃,涉猎面广,敢想敢问人,应该是弟子中出类拔萃的。他参加了孔子和弟子们关于仁、智、政、孝等各种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实际是最早参加国家治国方略和道德标准规范讨论的核心人物;并让这些理论用国家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两千多年来,一直作为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经典方略,被历朝历代所推崇;为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谐作岀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后还将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财富长期传承下去。“樊迟问仁”著名的典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在很多大学编写的《大学语文》、《古代汉语》中都有所选用;在位居全国第二大的建水孔庙里,就有“樊迟问仁”典故的石刻浮雕,并配有文字说明,可见他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的重要性。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樊迟为“樊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益都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樊子”。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位樊姓先贤非樊哙莫属。樊哙,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岀身卑微,早年同刘邦的交往甚密;与萧何、曹参共同推戴刘邦起兵反秦,并随刘邦南征北战。楚怀王迁都 彭城,封沛公刘邦为武安侯,任砀郡长,领砀郡兵;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 分兵两路,一路北上救赵;一路西进伐秦。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后攻取了洛阳周边一些地区,转走武关道入关中,于蓝田大破秦军,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入咸阳,封关自守,称王于关中;引起项羽不满,用兵攻下函谷关,项羽入关后,驻军于戏西;双方兵力悬殊,刘邦兵少将稀,危在旦夕;好在樊哙等人早在刘邦入咸阳后,就力劝刘邦还军灞上,勿贪秦宫奢丽的享受,有所准备。项羽兵临城下,刘邦自度势单力薄,为了缓合形势,与张良率一百多随从赴鸿门谢罪缓兵,樊哙随往。项羽在鸿门设宴,酒酣之时,亚父范增预谋杀害刘邦,授意项庄拔剑在席上献舞,想趁机刺杀沛公。此时,席间只有刘邦和张良在坐,形势严峻,张良只好到帐外把行刺之事告诉了樊哙;樊哙知道情况紧急,立马用铁盾撞倒拿戟阻挡的侍卫兵卒,持剑握盾闯入项羽营帐;《史记》中记载“西向立,凝视项羽,目眦尽裂,头发上指。”项羽握剑坐直身子问:“此人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欣赏道:“是位壮士”,于是赐酒一罐和猪前腿一只,樊哙一饮而尽,拔剑切肉而食,片刻就把肉吃光了。这时项羽又问:“樊将军还能再喝吗?”樊哙乘机据理面斥项羽,项羽自知理亏沉默不语。他为忠君护主置身不顾,把眼眶瞪裂迸血,头发上指怒发冲冠,可见他一身正气英武逼人,在气势上震慑和压倒了项羽。此时刘邦借故去厕所,樊哙力劝刘邦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在樊哙四人护送下,从小路逃离鸿门。这便是司马迁《史记》中最精采最生动,后世流传最广最为津津乐道的“鸿门宴”。《史记三家注-樊哙传》记载,樊哙战功卓著,斩首一百七十六个级,俘虏二百八十八人;自己单独领兵作战,打败七支军队;攻下五个城邑,平定六个郡,五十二县;虏获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将官十一人;他的忠勇是有目共睹的。历史向左还是向右,只是一瞬间的事。假如樊哙在鸿门宴上没有入帐责问项羽救下刘邦,让项庄杀刘,天下那就姓项而不姓刘了。刘邦的只身逃脱,成就了汉朝霸业;放虎归山,项羽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如果项羽杀刘夺天下,那中国历史将彻底改写,又将是另外一幕正剧的上演。表面上看,谁做最高统治者和百姓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如项羽做稳了西楚霸王,他是楚国大将的后代,政治上代表的是高傲的贵族精神,真正的贵族精神不是炫耀富有和地位,而是珍视自己高贵的人格,推崇周天子的礼制,更愿意分封和复古,必将采用分封制度;刘邦在整体上还是采用秦始皇的集权制度。也就是说,如果天下姓项的话,项羽复辟秦以前的分封制,那华夏大地将又耸立起一个个诸侯国,秦刚刚统一起来的中国又将四分五裂;由于国家的割据,就难得人口的迁徙和经济的融合,那我们的先祖也只能在遥远的老家安居乐业繁衍后代。刘邦所崇拜追求的大一统的大中国就不可能实现了。历史没有假设;但历史的过程是可以假设的;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我们樊姓先贤在历史的重要节点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史,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这一点是确切无误的。

    纵观我们樊姓家族,有樊迟、樊哙两位先贤,彪炳千秋,影响后世;一文一武,有驰有张。在樊迟身上,我们看到了仁,看到了仁爱和爱人的人文精神,也看到了不耻求问的虚心学习态度;孔子仁爱精神的确立,也有着樊迟等贤人的参与和贡献。千百年来,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再说樊哙,他不是一介武夫,而是有勇有谋能谋善断。随刘邦攻城拔寨,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在他身上体现的是忠肝义胆、事不二主的忠勇精神。水有源,树有根,族有裔系,人有宗支,万物不离其中。作为樊姓族人的后裔,我们不想谁想,我们不说谁说。纵有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也有必要了解自己的先人是谁?我们是从那里来的?这一海内外华人共同关心的寻根命题。血液中流淌着的樊姓基因,驱使着我们要透过泛黄的历史典籍,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寻找先祖们在历史星空中留下的一道道历史痕迹,寻找族人的精神图腾,触发族人的凝聚力和自信心,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桑梓。回眸再看发生在明初的那场“靖难之役”,我们先祖忠君护主,千里芒鞋徒步,踏进了云南这块当时还是蛮荒的土地;如果按“保建文皇帝”算,这个时间节点应该在公元1402年后的几年间,屈指一算,也有六百多年了!这段传奇的历史,是我们太始祖、始袓后裔永远铭记于心的记忆。正是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光大,让后人也养成了坚韧、耿直、宽容、忠诚、勤劳的朴实家风。六百多年来,樊姓的种子深扎在这块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并把他的硕果洒播在西南广袤的土地上,积木成林绿树成荫;让樊姓家族人丁兴旺安居乐业。一个叫詹姆斯-休斯JR的美国人,在他的巜让家族世代兴盛》一书中,把家族世代兴盛的原因做了分析总结,首先是人丁兴旺,其次才是财富、教育等因素。六百年多来的壮大发展,也证明了樊姓家族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旺族。靑山逶迤,松涛阵阵;宣威板桥犀牛塘这块绝佳的风水宝地,庇佑着樊姓家族的代代荣昌。樊氏祖茔的忠爱坊,就是两位先贤的忠勇、仁爱精神最具体的体现。也代表着我们樊姓家族千百年来形成的良好家风!

    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较有影响的两位樊姓先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iz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