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附中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受到交大“西迁精神”的影响,并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努力践行十六字的西迁精神,即胸怀大局、艰苦奋斗、敬业奉献、锐意进取。
海滨:记忆永在4如今“西迁精神”已汇入中国革命传统文化的精神谱系。首先是胸怀大局的爱国精神。“党的决定就是我们的行动”“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起行囊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交大西迁老教授这三句感人至深的话是对交大西迁师生胸怀大局、舍家为国爱国精神的最生动诠释。
海滨:记忆永在4其次是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的人生最美丽。62年前,在古城西安东南角的田野上建起一所著名重点大学,靠的就是一往无前、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奋斗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越是面对困难和矛盾,越能激发出非凡的力量:西迁的交大师生们一边搞基建一边开展教学和科研;基建科工作人员住在工棚,边设计边施工。
海滨:记忆永在4其次是敬业无私的奉献精神。交大西迁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并成功,“西迁精神”之所以能够感染无数人,“密码”就在交大西迁师生的内心深处,始终将为祖国繁荣富强而敬业无私、奉献青春年华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热工先驱陈大燮作为迁校带头人之一,舍弃了大上海的优越生活环境和在上海的房产,义无反顾偕夫人一起,首批赴西安参加建校工作。
海滨:记忆永在4其次是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1959年,交大迁校不久就参与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计算机的全部设计和制造工作;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笔图形显示器;1978年,唐照千教授研制成我国第一台涡流式测振仪,并及时应用于平顶山电站大型发电机组振动测试;2000年,研制了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扫描制式转换及视频处理芯片……
海滨:记忆永在41959年,为了解决“西迁”子女上学问题,经与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教育厅协商,将原西安市第四十四中学改为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交大附中建校以后,西安交通大学在师资、设备上给予附中以强有力地支持,令交大附中立足西安、迅速壮大。
海滨:记忆永在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