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得早,高铁站候车室的座位都难觅,最好的消闲方式就是逛车站内的书店,虽然书价不打折,但想想进入高铁站卖场的商品,都是没办法打折的,商家获利才能持续经营。
金庸生前身后,其实都已经被写透写滥了。一代大侠,古往今来也没几个,这“热点”他得有。意外的是看到沈西城,“西城说事”听过一些,西城的文字还是第一次见,和金庸有过交往的人写述,自然有其特色,我的意外在于,内地也出版了沈西城的书?
文字很口语化,间中还有上海话,西城本是上海人,幼时赴港接受英式教育,后来又赴日,研习日语,遍读名著,尤崇松本清张,谷崎润一郎和永井荷风。(此处已经开始种草,日本书单可以备用。查先生曾赠有编号的豪华精装版江户川乱步的《侦探小说四十年》给沈西城,此处再次被种草,又要买书了。
)
沈西城说金庸是一个十分注重细节的人。你送他一件礼物,他必定回送,不拖不欠,谁也不亏谁。
网上有自媒体文章说沈西城和金庸不熟,只见过两次云云。高手级别的人员交流,根本就不需要像街市买菜那样天天见,熟或不熟我就不知道,但起码《金庸往事》是“金庸家属授意撰写”,并且,沈西城起码见过金庸三次。
看他写金庸早期的书房“面积足足有千呎有余,铺着蔚蓝地毯,又如汪洋,四壁都是伸延到天花板的书架,上面摆满各式各样书籍,大部头的书便有《古今图书集成》《点校本二十四史》一百巨册的《大藏经》,《涵芬楼丛书》等等。藏书多元化,除了文史书类,有关音乐,舞蹈,电影,武术和围棋专集都罗列俱全。角落一张大写字台,台上地下,书籍盈帙。”
才子佳人永远都是话题,金庸自然也不能免俗。惜网上流传的种种故事,要么夏梦朱玫林乐怡的照片互相张冠李戴,要么就是各种以讹传讹,沈西城评说,朱玫个性太强,工作和生活上都很强势,但她在生活和工作上都是金庸的患难之交,金庸的朋友们多反对金庸和她离婚,然而还是离了。往后的人生,不是儿女不理她也不是金庸不照顾她,而是她自己拒绝,晚年她在街上摆地摊卖手袋,正好林乐怡看到了,回去和金庸说,金庸派人送钱,被朱玫拒绝了,说不稀罕他的钱。自然是性格决定命运,坊间说她死时很凄凉,谁死都是自己死,自己的病痛都是自己受,倘若有凄凉,那也是朱玫自己的选择。另一个传闻,说金庸的第三任妻子是舞女,这也是错误的。当年16岁的林乐怡为了帮补家用,兼职酒吧咖啡厅侍应生,偶遇金庸也不认识,只当他是“中年男人”看,还是她的上司告诉她,那是金庸,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风风雨雨,相伴最久还是林乐怡。
很是羡慕多才多艺还能跨界的人,沈西城便是跨界王,纸媒,电视,电台……由沈西城道出金庸往事,倪匡梁羽生张彻蔡澜,潘粤生林行止胡菊人陶杰王世瑜……林行止跳槽自创《信报》,胡菊人跳槽连待用稿都拿走,某期《明报》差点出版不了,金庸熬了一个通宵,亲自上阵……写稿救急。大侠既有包容心还万分的惜才,种种因果汇聚,造就了香江文化圈的黄金时代。而金庸最大的错失就是卖《明报》给于品海,人无完人也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金庸往事》不但是金庸家属授权,还是沈西城太太生前的嘱托,让他从吴思远的意,写一些关于金庸先生的日常事迹,作为纪念。写时,妻还在,金庸尚健在,书未成妻病逝,书成,金庸驾鹤西去。
虽然作者强调文字“雅俗并重”,依然还是读到了“知交零落”的沧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