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601—636年),是唐太宗第一夫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她生长在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是隋朝右骁卫将军。她自幼喜欢读书,通情达理,年仅13岁便嫁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文武双全,少年有为,18岁时单亲匹马救出被困险境的父亲,21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夺得天下。
李世民被封为亲王,长孙氏随之成为秦王妃。
李世民在外东征西讨,长孙氏就坐镇秦王府,她一边操持家务一边养育子女,尽到了一个贤妻良母的职责。
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长孙氏更是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殷勤恭顺,竭力消除他们对李世民的误解,尽可能争取他们的同情。
李世民成为唐太宗,长孙氏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对后宫嫔妃宽容和顺,若有犯罪被处罚的嫔妃,她往往等太宗息怒了再去劝谏,这样犯罪者往往得以保全。
若有得病的妃嫔,她也总是把自己的药材让给她们。豫章公主出生后其母就去世了,长孙氏主动承担起抚养公主的重任。
长孙皇后撰写《女则》十卷,评价历史上后宫嫔妃的得失。但她告诉手下,这书只是她写的一点心得,很不成熟,别让皇帝看到。直到她去世后,宫人才把书拿给太宗看,太宗看了悲恸不已,下令将《女则》公之于众,用来训诫后宫。
她遵奉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饰品不讲究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为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政策施行做出了榜样。她经常训戒诸位皇子,要求他们以谦恭节俭为先,亲生子女也不例外。
她和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自幼被立为太子,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东宫的日常用度。遂安夫人对于太子十分上心,觉得东宫之内器物还不够,于是在皇后面前屡次要求增加费用。
长孙皇后虽然爱护儿子,但并不想助长东宫的奢侈之风,她对遂安夫人说:“身为储君,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驳回了遂安夫人的请求,贞观的风气从此处也有所体现。
长乐公主李丽质是长孙皇后所生,太宗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唐太宗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
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请求双倍于永嘉长公主,太宗欣然同意。然而魏征对此表示反对。永嘉公主乃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逾越了礼制。太宗回宫把此事告诉了妻子。
长孙氏皇后得知此事,感叹魏征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对他大加赞赏,并传口讯说:“听闻你正直,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
在太宗并未有所表示的时候,长孙皇后直接对魏征加以赏赐,并暗示自己会给予支持,可谓给魏征注入了强心剂。
正是有了长孙皇后这样的靠山,魏征的正义直谏才会顺顺利利。
长孙皇后一方面“庇护”魏征等敢于直言的忠臣,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提醒李世民要行仁政。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唐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打算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但在长孙皇后的再三阻挡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
贞观八年(634年),长孙皇后陪同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期间身染重疾。皇太子请求大赦并度人入道,为妻子健康忧虑的唐太宗立即应允,但遭到长孙皇后坚决反对。
九年(635年)皇太子李承乾纳妃苏氏, 然而喜悦过后却连接悲伤,生身母亲赵国太夫人的薨逝以及李渊的驾崩给长孙氏和李世民这对夫妻又一次沉重打击,也诱发了长孙皇后的气疾,次年病势加重。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皇后弥留之际说道:“我的家族并无大的功勋,只是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请皇上今后不要让我任何亲属担任朝廷要职。我死后不要厚葬,俭朴薄葬送终。”
说完不久,长孙皇后就崩逝于太极宫立政殿,终年36岁。太宗悲伤不已,遵从皇后遗愿,营山为陵,是为昭陵。
长孙皇后的谥号是复谥“文德”,“文”是最好的谥号,“为美无以尚也”,就算在美谥里也没有哪个谥号能比文还要美好。
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只有“德”和“文”加在一起才能表现出妻子的盛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