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字的表达读书
读书 | 城里城外——钱锺书的“呆、狂、痴”

读书 | 城里城外——钱锺书的“呆、狂、痴”

作者: 贾大少 | 来源:发表于2017-11-03 00:08 被阅读67次
    《围城》

    锺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的回去了。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的回去了。下一次他又满面愁容,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了。

                                                                                                                              ——杨绛《我们仨》

    01

    初识钱锺书便是由于这样一个故事,只觉得他人有点呆,什么都不会做,像小孩子一样傻里傻气的,又很羡慕他和杨绛之间的生活,很感动。

    初识《围城》大约是在三年前的课堂上,那时对于网络小说的激情已退却,偏爱古龙的武侠小说,喜欢上了古龙独特的散文式的小说风格。于是,在看到《围城》近乎一页一段的文体后,只觉古旧的乏味,一股子的古代书生之气。

    我,在那时是不喜欢古文的,只因是在高中。

    在看到杨绛笔下的钱锺书的那一个小故事后,愈发觉得这人书呆子气太重,只因《围城》太过出名,还是买了。寒假看完《四世同堂》后,在《月亮与六便士》和《围城》之间抉择,还是选了前者。据译者推荐,毛姆的书只看十几页就会被读者喜欢上,而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大约三月下旬翻开《围城》,看了钱锺书“两年里忧世伤生”中写的这本书。

    “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但是太阳依然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这是《围城》的开篇,不记得哪个名人说过,一部好的小说需要恰当比喻和拟人。就这样在钱锺书布画的氛围中微醺。

    从《三重门》,到《月亮与六便士》,再到《围城》,一直对于这样讥讽的文章持有偏爱。韩寒口无遮拦的嘲讽是青少年特有的张狂,毛姆对于英国上流社会的批判夹杂着英国人的优雅,钱锺书则以中国文人的方式纸泻轻狂,却又不失涵养。

    在读《围城》时,尤其惊异于钱锺书对于苏小姐、唐小姐之类女人心理的把控和细节的描写,当时对他的印象只有“呆”,只以为或许是从他妻子那里学来的。读了《我们仨》才知钱锺书最擅长的便是“格物致知”,所以也就不以为奇了。

    02

    《围城》读到一半时忍不住去百度钱锺书,才认识了他“狂”的一面。

    图为“钱锺书”百度百科

    “文化昆仑”钱锺书,以数学15分,而中英文全优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清华读书期间自恃过目不忘,从不做笔记。在即将毕业时,外文系的教授都希望他进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他却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够资格当钱某人的导师。”钱父因他小时候说话口无遮拦,为他改字“默存”。王朔曾说,上天应该把钱锺书和张爱玲安排做夫妻,看他们谁先刻薄死谁。

    当然,口无遮拦并不是错的,经常得罪人也不是因为钱锺书说错了什么,只不过是因为人往往羞于面对自己的缺点,以至于在被人揭穿后,面若红枣,羞愤欲绝。毕竟像钱锺书这样的天才只是少数,而他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也很少有人能达到他这般的境界。

    所幸的是,钱锺书遇上了杨绛,在杨绛的叙述中,两人后来一直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虽然给人以自命清高之感,但也总比口无遮拦的得罪人好上许多了。虽然还是会无故惹是非,以致文革时也遭受了批斗,但钱锺书却是豁达的,只是说“他也并不能随心”。既然对人心存忌恨,自己怎么也难以称心如意的。钱锺书的“狂”是真狂,“呆”却未必是真呆了。

    03

    在《我们仨》中,杨绛为我们还原了钱锺书真实的一面,他并不是如寻常书生那般手无缚鸡之力,反倒是一直为杨绛做饭,杨绛到成了十指不沾阳春水的那个了。而钱锺书、杨绛、钱媛之所以如此欢快的生活,多半也是受了钱锺书的“痴气”的影响。

    趁杨绛睡觉时在脸上作画、出门“探险”、像福尔摩斯一样推理、往自己女儿被窝里塞东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一不是钱锺书“痴”的表现。就如杨绛说的那样“锺书的‘痴气’书本里灌注不下,还洋溢出来”。

    每一本小说虽是虚构,但也能多多少少反映出作者的性格。甚至,有的作者根本不让读者们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因觉得太多的秘密都已随着笔下的小说流逝。

    《围城》虽然说是虚构,但也一定程度上的基于钱锺书本身的经历,方鸿渐所经历的人事在现实中均可见蓝本,只不过被钱锺书神奇的拆分,人不对事,事不对人,以至于钱锺书的父亲和叔父看了之后,都觉得方父是以自己为原型写出来的。钱锺书写作上的功力可见一斑,至于其中的人事由来,也只有钱锺书夫妇知晓了。两人每晚对着钱锺书刚写完的手稿捧腹大笑,一个是拆穿了对方的西洋镜得意的笑,一个回忆当初的往事温暖的笑。

    整本书是钱锺书锱铢积累而成的,却也是他随性而为,想来没有太多刻意的安排,这与《月亮与六便士》颇为相似——整篇文章只是叙述了一个证券经纪人为画痴狂致死的故事。不管是钱锺书还是毛姆,两人在文学上一定都有深刻的积累,所以才能够这样挥洒自如。

    比起整个书中的笔法,内容和主旨反倒在其次了。一方面,钱锺书在写《围城》时,只不过是以方鸿渐的婚姻暗喻他在上海的“围城”生活,他和杨绛的感情却是一直很好的,这不过是自古以来文人常用的一种手法;另一方面,《围城》写的不过是像方鸿渐那样的一类人,不具有普遍性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句话也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的,如古龙于《围城》这本书应该是有深刻的感受的,这在他的杂文《城里城外》可以得见。

    我总认为,所有的围城都不过是那些羡慕别人而又没有勇气去做事的人自己铸成的一座城池,是他们为自己脆弱的自尊心建造的保护壳,而对于自知者、自信者,却从来不会自筑围城的。自知者知足,自信者敢做,前者不会羡慕别人,后者没有功夫去理睬这些。而夹杂在其中,极不自信又不知足的人,变成了钱锺书笔下的方鸿渐,the poor ma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 | 城里城外——钱锺书的“呆、狂、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lz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