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因为老妈的健康,接触了两位中医,其中一位给我讲了《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说是可以追溯到黄帝,非常久远,我就信了。结果因为师父发的一段师爷爷的录像,就想起来这本书。师爷爷是国医世家,这本《黄帝内经阐释》是根据讲座录像整理的,非常口语化,可以看得出是一位非常幽默风趣的老头。
读了之后,对自己的“才疏学浅”有了很深的认识,可以说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于很多经典我们只是知道书名,具体内容却几乎空白。古代的科举制度只考四书五经,如今连四书五经是啥都不知道了,完全是两个极端。最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开始读传统文化的经典,无论是《论语》、《道德经》还是《传习录》都是通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户,得以对传统文化窥见一二。
一年蓬1、《黄帝内经》是黄帝写的?
《黄帝内经》把阴阳五行直接用在生命研究上,跟《易经》的关系是很深厚的。除此之外,《黄帝内经》里有不少是道家文化,老庄思想。所以《黄帝内经》,并不是黄帝写的。大概应该是老庄和《易经》之后。
所以《黄帝内经》的思维特点是源于易经阴阳家文化的数、象、意。
“数”当然是数学,但它不是一般的数学,是数学哲学,或者叫“元数学”。《黄帝内经. 素问》的“针解篇”里讲到:一就是太极,二是阴阳,三是三才,四是四象,五是五行,六是六爻,七是七星,八是八卦,九是九宫,十是天干,十二是地支。
“象”就是把“数”形象化、具体化,这需要用到泛化思维。
“意”在《易经》里,又叫“理”。就是要讲出个道理来,汉朝的时候有“医者,意也”的说法。就是说治病就要讲出来,要把病讲出来。“意”实际上就是心,就是心的沟通,要跟病人沟通。就是说你必须善于表达,心领神会,实际上到后来就归结为心学。
2、中医就是开方子?还是针灸?
《黄帝内经》影响到后来出现了三大医派:方士医学与道家医学、方剂和苍生大医。
第一个是方士医学与道家医学。邹衍就是方士,这种人懂医学,精通养生,在民间很有影响。
东汉末年出现的道教,就是标榜治病的,给老百姓治病,主要靠符咒,也就是用符和咒语,主要是符,而不是用药。其实就是心理学,祝由术。
第二个医派就是方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汇集了一些方子,搞出一本《伤寒杂病论》。
第三大医派就是从唐朝开始的,孙思邈提出来的“苍生大医”。佛教在东汉时期进来之后,中国人很宽容,就吸收了很多印度的药,孙思邈集其大成,搞了一个“苍生大医”,把佛教的“慈悲心”集成进来了。张仲景,讲究仁。从孙思邈开始,才讲究“慈悲心”。
“苍生大医”是一门自我保健医学。也就是非常讲究养生之道。
3、《黄帝内经》是国学?
儒家有六经:《诗经》《书经》(即《尚书》)《仪礼》《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阴阳家也有六经:《易经》、《管子》、《吕氏春秋》,《黄帝内经》、《淮南子》和《春秋繁露》。(《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黄帝内经里有三通现象,一个是“医道相通”,一个是“医佛相通”。最后一个是“道佛相通”,叫做“庄禅”,庄子和佛禅是通的。
如果你佛经看不懂,就去看《庄子》,你把《庄子》领悟了,对于佛教的禅宗也就差不多了。
《黄帝内经》是国学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