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百宝箱
在卢梭的《爱弥儿》那里,柏拉图的《理想国》复活了

在卢梭的《爱弥儿》那里,柏拉图的《理想国》复活了

作者: 慧小田哲思学 | 来源:发表于2019-06-01 14:29 被阅读27次

作者江绪林,原题《卢梭<爱弥儿,或论教育(Emile ou De L’education)>摘要》/ 2012年4月30日星期一发自豆瓣书评

很久以来他们都认为我是游荡在梦幻之乡,而我则认为他们始终是停留在偏见的国度。——卢梭,1762年《爱弥儿》p.357

【按语:《爱弥儿》是一部让我瞠目结舌的天才之作:细腻生动的想像力、感人至深的情感和语言、爱欲与自由的对峙、宗教意识的灵性沉迷与斯多葛学派自然与命运意识的宁静之间的张力、对凡俗和政治的尊重和最终放弃……在卢梭的《爱弥儿》那里,柏拉图的《理想国》复活了,而且以更真实的方式——复活是因为同样借助独白或对话的文学体裁,不过在卢梭这里也具有独特的特征即将不同的概念框架都纳入同一个叙事中而不至坍塌;更真实是因为活生生的爱弥儿的经验代替了哲人的谈论,而诸如斯多葛的命运意识、基督教等后柏拉图时代的资源被引入其中。

康德曾说:“我渴望知识,不断地要前进,有所发明才快乐。曾经有一个时期,我相信这就是使人生命有其尊严。我轻视无知的大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意想的优越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认为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学能替所有人恢复其为人的共有的权利,否则我就还远不如寻常劳动者那样有用。”正是《爱弥儿》使得康德从一个科学理性主义者转向道德理性主义者。在《爱弥儿》中,卢梭作为导师以自然观念和仁爱观念训导和培养了爱弥儿,直到爱弥儿认识了真正的自由。而这一培育过程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历经幼教、体育、智识和手工、人文、道德和宗教教育(博爱和公义的自然宗教,稍微偏向耶稣的登山圣训)、爱情教育、游学和政治教育、婚姻、背叛和宁静。

《爱弥儿》借教育论述了似乎所有其他著作中的主题,尤其是《论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中的政治主题。可以说,《爱弥儿》是在更广博的视野中讨论了“美好生活”的话题。因此,《爱弥儿》可能也是理解卢梭政治论述的钥匙。在卢梭的笔下,太阳还在绕着地球转(P.220),或许这只是一个有意识的误会,然而却提示了卢梭的一个重大缺陷:他始终没有找到或不太关心贯彻其理念的技术方案。考虑到类似此前的洛克和孟德斯鸠等提出的三权分立的政治技术方案已然存在,这一缺陷不能不是惊人的。虽然他将一种道德的自由观念作为政治的基石并给出了粗糙的制度设想,但在来得及考虑其具体可行性或方案之前,卢梭已然将目光投射到政治之外的更广泛的视野,在那里,基督教或自然宗教的美善意识和斯多葛学派的命运意识虽然处于剧烈的冲突之中,却都使得社会的或政治的生活相对化了。

卢梭的《爱弥儿》不仅仅纠正了康德,也纠正了我。念大学的时候我先后读过奥古斯丁和卢梭两人的《忏悔录》,喜欢奥古斯丁而讨厌卢梭:奥古斯丁是纯洁灵魂的上主颂歌,而卢梭不过是一个有罪之人的人义论呓语。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人情世故,读《爱弥儿》的时候,我才越来越认同卢梭所言,“我的年轻的朋友,你从今以后要对戏台上的人物表示宽容,因为你现在已经变成了这种人物当中的一个了。”【677】

在我看来,至少就《爱弥儿》而论,卢梭犹如一位痴迷爱欲、刚刚落入人间的天使,带着对伊甸园甜蜜而亲切甚至有点苦涩的回忆,对凡世和社会则有着莫名的恐惧、惊惶和拒斥,徒劳地做着政治努力,而一旦他惊觉人生或许即是此世之时,他转而在天命意识中寻获自由。】

第一卷

在卷首的引文中,卢梭引用了塞涅卡的名言,提示说自然是人类的引导和帮助。“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它添加什么东西。”【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页5,下同】因此,一个好的教育就是要避开习俗,倾听自然,而这涉及到将内在的自然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配合一致,走向自然。

卢梭说,在教育的目标之间存在冲突:“由于不得不同自然或社会制度进行斗争,所以必须在教育成一个人还是教育成一个公民之间加以选择。”【9】这就出现了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公众的和共同的,另一种是特殊的和家庭的。自然人完全为自己而生活,只同自己和类似的人才有联系;公民却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只是共同体的一部分。不过,卢梭有些奇怪地说,“公共的机关已不再存在了,而且也不可能存在下去了,因为在没有国家的地方,也不会有爱国者(patriot)。‘国家’和‘爱国者’这两个辞应该从现代的语言中取消。”【11】但卢梭似乎仍然试图将找到一个折中的结合两种目标的教育方法,但重心仍然落在人身上。自然教育的对象和目标是自然人:“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13】

卢梭的自然教育是同生命一起开始的,在描述幼婴时,不忘提及并抨击了妇女不愿意生育的习惯以及其它:“这个习惯,在加上其他使人口减少的种种原因,已经向我们宣告了欧洲来日的命运。它所产生的科学、艺术、哲学和道德即将把它变成一个荒凉的土地。”【18】另有一处地方也流露出卢梭的悲观,“我们同情儿童的命运,然而更应该同情的却是我们的命运。”【24】卢梭主张母乳喂养,这主要是为了培育亲子的自然情感和爱。为了实践他的教育理想,卢梭设想自己成为一个设想中的刚出生的孩子爱弥儿(Emile)的唯一的老师,来教育爱弥儿一直到成人,借此来陈述其教育原则。

借少儿之养育,卢梭说,与其依赖医学,不若顺应自然,活得节制而健康,死得勇敢,“人天生能够不屈不饶地忍受痛苦,无牵无挂地死去的。正是医生所开的药方、哲学家讲述的教条和僧侣宣扬的劝世文,使人自甘堕落,忘记了应该怎样死去。”【36】因为城市是深坑,所以卢梭要领着爱弥儿到乡下去生活,那里去培养冬天洗冰水澡的习惯。

幼儿哭的时候不一定要理他,必须让他养成这样的习惯:“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56】这里卢梭穿插了与后面的论述有关的一段话:“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善和恶。使我们喜善恨恶的良心,尽管它不依存于理性,但没有理性,良心就不能得到发展。”【56】

总之,孩子是大自然的学生,而老师的职责是防止别人阻碍大自然对孩子的关心。“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59】这里有四条准则:“必须让孩子使用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力量;”“帮助孩子一切身体的需要(智慧方面或体力方面),弥补其不足;”“帮助限制在真正有需要的地方;”“辨别自然的欲望和想出来的欲望。”【58-9】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活着,但意识不到他自己的生命。”【68】

第二卷

第一卷除了导论,还涉及到两岁前的幼儿的培育。第二卷则涉及到第二个时期,即2-12岁的儿童。卢梭先培养爱弥儿忍受痛苦。让欲望和能力取得均衡是最重要的,因为自然是这样安排的。这里卢梭也常常表现出在基督教与斯多葛学派观念之间的摇摆,一会儿说,“想到还有一种更美好的生活将结束今生的痛苦,我们就会感到轻松的”【77】;一会儿又说,“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80】然而,自由只是部分的,我们摆脱不了对物和对人的依赖,后者则会使得社会陷入混乱,这个卢梭说,“如果说有什么方法可以医治社会中的这个弊病的话,那就是要用法律来代替人,要用那高于个别意志行动的真正力量来武装公意。”【82】

要让孩子只依赖于物,按照自然的秩序进行教育,使得“力量”、“需要”、“能力不足”等几个词占据重要地位。先培育体力而不是智力,因为这符合自然秩序。卢梭认为,“本性的最初的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任何邪恶我们都能说出它是怎样和从什么地方进入人性的。人类天生的唯一无二的欲念是自爱(armour desoi),也就是广义上的自私(amour-propre)。这种自私,对它本身或对我们都是很好和很有用处的。…它的变好或变坏,完全看我们怎样运用和使它具有怎样的关系而定。”【95】这时候的教育不是教导理性,而是消极的,防止心灵沾染罪恶,思想产生谬误。

在教养小孩的时候,教师本人就应该是一个模范,要有仁爱之心、保持淳朴,谨言慎行。“大自然把这个世界造成了人类的第一天堂,你在这个世界上要小心,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101】在晚一点才教给孩子关于行为是非的概念。因为“我们所有一切本能的活动首先是为了保持我们的生存和幸福。所以,第一个正义感不是产生于我们怎样对别人,而是产生于别人怎样对我们。”【103】应该先谈权利,而不是责任。而“应当使他具备的第一个观念,不是自由的观念,而是财产的观念。”【103】这里似乎蕴含着对财产的肯定。卢梭带领爱弥儿种豌豆来追溯财产的起源。卢梭的描述似乎表明他认同洛克的劳动财产权理论,“可以看出财产的观念是怎样自然而然地回溯到第一个以劳动占有那块土地的人的权利的。”【106】在108页的一个注解中,卢梭强调遵守诺言的责任感是一种良心的法律,并且是由一切正义的创造者刻在我们心中的。

在进入了道德世界后,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也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法则,“绝不损害别人。”【115】而教人为善如果不附属于前述法则的话,甚至是虚伪而有害的。在卢梭调教下,此时的爱弥儿将“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很少同别人一块儿生活,因此沾染他们偏见的机会也就不多。”【124】卢梭反对用寓言教导孩子,而是直接讲述真理。爱弥儿到12岁的时候还不大知道什么叫做书,不过完全学会读书和写字,用利益的方式来教导爱弥儿,“自然的学生,他从小就锻炼自己尽可能依靠自己,所以没有经常去求助他人的习惯,更不善于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学问。”【139】先是活泼的体力,然后才是哲人的智力,“人类真正的理解力不仅不是脱离身体而独立形成的,而是有了良好的体格才能使人的思想敏锐和正确。”【150】

卢梭教育的艺术旨在“保持其(学生)无知的状态。”【150】应该穿肥大的袍子,而不是紧身衣。睡硬床、能随时起来,应付艰难;种痘与否则随情况而定。关键是锻炼感官(sensuality);摆脱对黑夜的恐惧;通过实践学点画和几何;识点乐谱;简单的口味,甚至表现出素食主义倾向;嗅觉的锻炼。

最后是第六个感觉,卢梭称之为常识感(common sense),没有单一的器官,可称之为观念或知觉。结果是一个“十一至十二岁的孩子,长得又健又壮,发育得非常之好。”【204】懂得财产;懂得效用的指令“如果你把这件事情做得令我满意的话,我有机会也要做得令你满意的。”【207】在少年爱弥儿看来,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兴趣盎然,令人喜悦。

第三卷

此时少年爱弥儿处于12-15岁的年龄。此时体力超过欲望,是“生命中最珍贵的时期。…是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了。”【213-4】把学习的范围限制在本能促使我们去寻求的知识。通过实践学习一些天体物理,在这里卢梭说太阳绕着地球转;学地理学知识。一切不在于多,而在于获得完全正确和清楚的观念。力学。在论述过程中,卢梭谈到了幸福,“自然人的幸福是同他的生活一样简单的;幸福就是免于痛苦,也就是说,它是由健康、自由和生活的必需条件组成的。道德人的幸福则是另外一回事情。”【233】欲念或兴趣是指导学习的良师。避免从道德面向去理解知识的环节,而一个典范则是《鲁宾逊漂流记》。学习一些能维系自由的手工;通商贸易、航海的技术和科学、理解商业,在此社会的第一个法则是“在人和人或物和物之间要有某种协定的平等。”【252】这需要实定法、政府和法律。在物与物的平等中,就产生了货币的发明。卢梭说要通过一种利益的方式去理解这一切环节,而不要用道德原则。

在此谈及了专业化和社会的必要性,由此导致的脱离自然状态。借此让孩子理解社会关系的概念。这里卢梭甚至援引了霍布斯的观念,“既然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厌恶感中,最强烈的是对死亡的厌恶,那么由此可见,无论哪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其他办法生活的时候,由于厌恶死的心理的驱使,是可以采取一切手段生活下去的。”【259】甚至夹带着抨击了当时的等级制度,“这个秩序是不可避免地要遭到革命的…大人物要变成小人物,富人要变成穷人,贵族要变成贫民;你以为你能避免命运的打击吗?危机和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260】

为了顺应自然,爱弥儿应该学习最接近自然的职业即手工劳动,而不是去靠政府年金。“我要求你的不是才能,而是一种手艺,一种真正的手艺,纯粹的机械的技术,做的时候是动手而不是动脑,这种手艺虽不能使你发财致富,但有了它,你就可以不需要财富。”【263】主张学一门诚实的职业,宁可做鞋匠而不做诗人。最合适的是木匠

做了工人之后,爱弥儿就能体会到社会的不平等,也快要脱离孩子状态了。爱弥儿已经成了具有行动和思想的人,“还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他教育成和蔼与通情达理的人,也就是说,用情感来使得他的理性臻于完善。”【275】

这里接续的一段似乎援引了洛克的认识论概念。卢梭强调了感知和判断的区别,要作出正确的判断。此时爱弥儿已经做好初步准备了,“他是一个要在城市中居住的野蛮人。”【279】爱弥儿知识不多,但很清楚,他爱真理甚于一切,只具有自然的知识,对于历史、形而上学和道德则不晓得;知道人和事物的主要关系,但一点不懂得人和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懂得了个人的道德,而缺乏社会道德。“他的身体强壮、四肢灵活,思想健全而无偏见,心底自由而无欲念。…他不扰乱别人的安宁,因而可以按大自然所能允许的范围生活得尽量的满意、快乐和自由。”【285】

第四卷

这里爱弥儿已经年满15岁了,要准备变成一个男人了。这时候欲念或激情(passions)开始日益增长。卢梭说“自然的欲念是很有限的,它们时我们打到自己的工具,它们使我们能够到的保持生存的目的。”【288】而那些奴役和毁灭我们的欲念则是从别处来的。根本的欲念是自爱(self-love),一切其他的欲念不过是自爱的演变。自爱是好的,首先是爱我们自己,然后爱保持我们生存的人【289】,这符合自然的秩序,但其演变没有好处,还带来坏处。卢梭区分了自爱和自私(selfishness),前者是自然的,后者则是在同他者的比较和虚荣中出现。自爱和爱也是两回事,“爱不仅不是由自然产生的,而且它还限制着自然的欲念的发展;正是由于他,除了被爱的对象以外,这种性别的人对另一种性别的人才满不在乎。”【292】

当意识超出个人的时候,爱弥儿才首先有情感,而后有善恶的观念。这是要延长欲念在发展中经历的时间。第一个情感常常是友谊而不是爱情,要利用之在青年人心中投下博爱的种子。而我们之所以心爱人类,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苦难,而不是感受到他们的快乐。“共同的苦难可通过感情把我们联系在一起。”【303】因此应该让爱弥儿见识苦难,而不是虚荣的排场。这里卢梭给出了几个原理:同情的是苦难;同情的是我们难免遭遇的那些痛苦;同情程度取决于我们设想的感觉。卢梭说应该通过同情人民而不是贵族来激发最初的自然情感,开阔心胸。当开始懂得爱的时候,爱弥儿首先将为导师的爱所捆绑,这也为导师的进一步教育提供了权威。

这时候开始进入道德的境界。从爱和恨的情感中产生善和恶的观念。而“‘正义’和‘仁慈’不仅不是两个抽象的辞,不仅不是由理智所想象出来的纯粹道德的概念,而且是经过理智的启发的真正的心灵的爱(true affections of the heart enlightened by reason),是我们的原始的情感的循序发展。”【326】不是通过诉诸理智,而是诉诸良心,我们才能遵从自然法,而自然权利也以人心自然的需要为基础。“当豁达的心怀使我把自己看成跟我相似的人是形同一体的时候,当我可以说是把自己看作为他的时候,我希望他不受痛苦,也正是为了使我自己不受痛苦;我爱他,也正是为了爱我,所以这句格言的理由存在于天性的本身,因为它使我不论在什么地方都怀有过幸福生活的愿望。说自然法完全以理智为根据,是不对的;它们有一个更坚实稳固的基础。由自爱而产生的对他人的爱,是人类的正义的本源。《福音书》中所包括的全部道德,归纳起来就是这一条法则。”【326】

这个时候要向爱弥儿描述整个社会秩序的图画:在自然状态中,“是存在一种不可毁灭的真实的平等的,…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权利平等是虚假的,公众的势力也有助于强者压迫弱者,从而打破了大自然在他们之间建立的平衡。”【328】这就要帮助爱弥儿去“了解社会是怎样使得人堕落和败坏的,希望他能发现人们的偏见就是他们种种恶习的根源,希望他衷心地尊重个人而蔑视大众。”【329】为了避免败坏自己,这种了解诉诸历史。

历史也有缺陷。常常只写坏事,而好事则无述,也有偏见的色彩。转向古代史,因为那时偏见较少。可惜修昔底德只讲战争,希罗多德的著作则需要鉴赏力,最后选中读普鲁塔克的著作,他研究个人,有无与伦比的细节。

这样子的培养之后,“高贵的情操激动着爱弥儿的心灵,使他力量充沛,心底高尚。他心中充满了对人类的爱,所以在语言中也透露了他这种心灵的活动。”【355】这样子将自爱扩大到爱别人,卢梭使得自爱变成了美德,而“这种美德,在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是可以找到它的根底的。”【356】这样子,博爱,公正,爱人类,爱真理都连在一起,甚至等同了。【356】

这时候爱弥儿还甚少接触抽象概念和纯粹的精神的观念。爱弥儿到18岁的时候才开始接触宗教,因为小孩理解不了。卢梭说不能向小孩、没有理解力的人宣讲真理,而且这样也不会阻止得救。要等到有充分的理解力了再讲授,关于爱弥儿的信仰,“我们既不叫他加入这一派,也不叫他加入那一派,而是让他自己正确地运用他的理智去选择。”【368】卢梭给爱弥儿讲了他自己信仰的故事:忘记了宗教、逃离异乡、良心近乎泯灭的少年卢梭为萨瓦(Savoyard)省的一个有品德的牧师所搭救和帮助,心灵被唤醒,追问牧师。萨瓦牧师说:“心灵的宁静,在于把所有一切扰乱这种宁静的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事事把生活放在第一位的人,是最不会享受生活的。而一个人如果汲汲与谋求幸福,他往往会落得极其不幸。”【375】在这番具有斯多葛色彩的话语之后,牧师陈述了自己的信仰观念,这就是有名的“一个萨瓦省牧师的信仰自白”。这里其实全面陈述了卢梭的宗教观念。

萨瓦省牧师在探求后,发现人类其实很无知,于是转而诉诸良心,即“请教内心的光明”【381】:种种看法,尽管没有一种是明确到直接令人信服的地步,却具有或多或少的盖然性,在此基础上可以做比较和选择,并觉得Clarke有关声明的主宰(being of beings)和万物的施与者的观念最靠谱。

牧师的方法是首先转向自我反省。我存在着,有感觉;感觉的原因在外部,称为matter;对宇宙的存在深信不疑;判断和感觉不同,归纳和比较的能力,我是主动的有智慧的生物,“要以我能够思想而感到荣耀…要开始观看我身外的事物,我胆战心惊地发现我被投入了这个巨大的宇宙之中,迷迷茫茫不识路径,宛如淹没在一望无边的生物的海洋里。”【386】

物体有两种运动:自发和被推动;宇宙的运动有某种外在原因,“所有一切…是只能来自一个自发的、自由的动作的。…没有哪一个真正的活动是没有意志的。这是第一个原理。”【389】“运动的物质就表明了存在着一种智慧,这是第二个信条。”【391】这里使用了钟表匠之喻;世界是由一个有力量的和有智慧的意志统治着,卢梭称其为上帝。

继续反省,发现人类在宇宙中占据第一个位置,这是因为人具有意志和能够使用实现我的意志的工具。因为是被赐予的而感恩。但随即发现人类苦难和罪恶。正是这些矛盾导致形成了灵魂的崇高概念。天性中的两个本原:“一个本原促使人去研究永恒的真理,去爱正义和美德,进入智者怡然沉思的知识的领域;另一个则使人固步自封,受自己的感官的奴役,受欲念的奴役;而欲念则是感官的指使者。”【397】人是复杂的。“我既觉得我受到奴役,同时又觉得我很自由;我知道什么是善,并且喜欢善,然而我又在做恶事。”【398】意志与感官的影响在人里面造成冲突:“我时刻都有意志的能力,但不一定时刻都有贯彻意志的能力。当我迷惑于各种引诱的时候,我就按照外界事物对我的刺激行事…我之所以成为奴隶,是由于我的罪恶,我之所以自由,是由于我的良心的忏悔;只有在我自甘堕落,最后阻碍了灵魂的声音战胜肉体的本能倾向的时候,我心中才会消失这种自由的感觉。”【400】在第400页处,卢梭似乎又说自由是一种正确判断的能力。总之,萨瓦省牧师的第三个信条是:“人在他的行动中是自由的。”【401】我们的邪恶和可怜,源自滥用我们的才能,“人啊,别再问是谁作的恶了,作恶的人就是你自己。”【403】这里颇似Augustine的自由意志思想。

善和正义分不开,是创造和维系的力量。善就是一种无穷无尽的力量,是爱秩序而创造秩序的行为,而正义就是爱秩序而维系秩序的行为。灵魂是无形的,“一个人在一生中只不过是活了他的生命的一半,要等到肉体死亡的时候,他才开始过灵魂的生活。”【405】卢梭不太相信对坏人的处罚是永无终止的。地狱就在坏人的心里。

在对上帝的一番沉思后,萨瓦省牧师说,行为的准则“是在我内心深处发现的,因为大自然已经用不可磨灭的字迹把它们写在那儿了。…所有一切我觉得是好的,那就一定是好的;所有一切我觉得是坏的,那就一定是坏的;良心是最善于替我们决疑解惑的。…良心是灵魂的声音,欲念是肉体的声音。…它是人类真正的向导;按良心去做,就等于是服从自然。”【410-411】转而,牧师在各个民族和历史的千差万别的习俗中到处都发现相同的公正和诚实的观念,到处都发现相同的道德原则和善恶观,像蒙田那样去找一些怪异现象则是异数。因此,“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我把这个原则称为良心。…我们好善厌恶之心也犹如我们的自爱一样,是天生的。…良心啊,良心!你是圣洁的本能,永不消逝的天国的声音。”【415-7】

如果良心向所有的人心都发出了呼声,那么,为何只有极少的人才能听到呢?“这是因为它向我们讲的是自然的语言,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事物已经使我们把这种语言全忘记了。”【418】必须在实践和跟随中才发现它。“在也没有什么东西比道德更可爱的了,但是,为了要发现它的可爱,就必须照它去实践。”【419】如果不是永恒的正义(eternal justice)重新把义务铭刻在我们心中,我们早就把它从心中抹掉了。至于为何会处于这种处境。萨瓦省牧师倾向于把灵魂与肉身的结合理解为一种尘世的考验和锻炼,为的是准备无穷的幸福。接着,萨瓦省牧师说,把意志与上帝的意志联合起来就能做该做的事情。

至此萨瓦省牧师陈述了一神论(theism)或自然宗教的信念。接下来就谈启示宗教。启示宗教和教理是令人迷惑的。“我们对上帝的深刻的观念,完全来自理性…由人来启示,是一定会贬低上帝的。”【426】借着萨瓦省牧师之口,卢梭似乎暗示说,特殊启示是由于某种企图寻求优选和恩宠的人的愿望引发的。卢梭用自然宗教的原理,即良心和理性来检测诸宗教。欧洲的三种启示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问题是,如果真正的宗教只有一种的话,那么所有人都应该以毕生的经历去研究和比较各种宗教了。牧师转向自然之书,“我决定:我既不接受启示,也不否认启示。…我在这个问题上始终保持一种敬而疑之的态度。”【446】不过,牧师也借着比较柏拉图之死与耶稣之死,特别表达了对《圣经》和《福音书》的认同和喜爱,因为没有一个人像耶稣那样教导和实践了高尚纯洁的道德。【447】

最终牧师把各种宗教都看成有益的制度,而真正的崇拜是心的崇拜,“真正的新就是神灵的真正的殿堂,不管你在哪一个国家和哪一个教派,都要以爱上帝胜于爱一切和爱邻人如同爱自己作为法律的总纲。”【454】在一个很长的注解中,卢梭比较了宗教狂信和无神论,并认为前者较好。“宗教的狂信尽管是容易导致血腥和残酷的行为,但不失为一种强烈的热情,它能鼓舞人心,使人把死亡不看在眼里,赋予人以巨大的动力,只要好好加以引导,就能产生种种崇高的德行;反之,不相信宗教,以及一般的好辩的哲学风气,却能斫丧人的生命,使人的心灵变得十分脆弱,把所有的热情都倾注于低级的个人利益和卑贱的自身,一点一点地败坏整个社会的真正基础。无神论之所以不造成流血行为,并不是由于爱好和平,而是由于对善漠不关心。”【455】

到此,卢梭讲完了自然宗教的道理后,回到爱弥儿本人。此时要用理性来调节和减缓其情感的susceptibility。此时,已经有很多锁链捆绑着它,“理智、友谊,对人的感激之情和深厚的爱都在向他述说。”【461】爱弥儿的激情已经来临了,怎么办?同他讲道理,明明白白指出周围的危险,“此前,我是利用他的无知去约束他的,而现在,就要通过他的智慧才能管住他了。”【463】培养打猎的习惯去转移其激情;给他讲欲与爱、忠贞的道理。“我不怕促使他心中产生他所渴望的爱情,…希望他专心于爱情;我将使他感觉到,两个心结合在一起,感官的快乐就会令人为之沉迷,从而使他对荒淫的行为感到可鄙;我要在使他成为情人的同时,成为一个好人。”【478】

带爱弥儿去寻找梦幻情人,暂名苏菲。进入社交场合。爱弥儿就像可爱的外邦人。这时候适合根据风尚去研究人们了。这里卢梭顺便谈了下美学的原则。审美力是针对于主要非用途的对象,审美力听命于本能,“排除了偏见色彩的感性的美,真正的官能享受的美”。【508】过于粗糙和细腻都不好。读有趣的书,欣赏戏剧。关注的首先是闲暇和自由,其次是健康,而不是那种放纵肉欲。审美还有一个好处,“即使我变得一点儿仁义道德之心都没有了,我至少能保持几分审美力,保持几分sense和审慎细致的心。”【517】这样子的爱弥儿,已经准备好了去“寻求爱情、幸福和天真。”【525】

第五卷

这时爱弥儿已经年满20岁了,一个人单独生活是不好的。于是卢梭转而论述“苏菲或女人”。这里的论述并不太吸引人,常常是老套的东西:男人主动,女人被动;“女人本来的目的是要生孩子的”【534】;卢梭强调对国家的关切源自对亲人的自然的爱。“难道说我们对亲人的爱不是我们对国家的爱的本原!难道说不是因为我们有那小小的家园我们才依恋那巨大的祖国!难道说不是首先要有好儿子、好丈夫和好父亲,然后才有好公民。”【535】女人对男人的依赖较多,除了欲望还有生存;比较早熟;狡黠(cunning)是女性的自然禀赋;女性的行为应该受舆论的约束,而男性只须凭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女性可以对宗教了解较少,且一种乐观而善良的理解和实践为宜;科学和真理是女性不能承担的。

描写一个合意的女性,暂名苏菲:善良,敏感,耐看而不惊艳;有唱歌跳舞的天赋,爱美德,仁德的双亲给了她美好的教养和灵魂。借苏菲家庭的择偶方式,卢梭主张了自由恋爱:不是父母选择,苏菲认可;而是由苏菲选择,由父母来认可。【603】虽然相互的感情最重要,还有财产、家庭等级、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考量,门当户对是较优的。苏菲此前参加过几次社交,不顺,在身边没有配得上她的男人,“她要寻找的是一个人,可是所遇到的尽是猴子。”【607】

好了,卢梭跟爱弥儿一起去旅游,卢梭的目的就是替爱弥儿寻觅伴侣。哈,在异乡邂逅了苏菲一家,因为投宿在苏菲家。一见钟情了,两个善良可爱至极的人。准备在附近停留准备交往了,爱弥儿“情愿睡在(苏菲家)屋子外面的那条壕沟里。”【631】听说这会败坏苏菲的清誉,又想离得远远的。总而言之,在双方大人的监护下,爱弥儿和苏菲健康地交往、纯洁地热恋起来。在这里卢梭区分了爱情与虚荣:虚荣只会像对方提出要求,而“爱情是向对方提出了多少要求,而自己也给予对方多少东西,它本身是一种充满了公平之心的情感。”【654】

苏菲耍小手段逗弄其他男士,爱弥儿神迷颠倒,搞不清状态。然而,爱弥儿之爱苏菲,是基于“感情、美德和对诚实的事物的爱。”【658】爱弥儿心中充满情欲,这是卢梭开始泼冷水了。迄今的教育是在自然之路上,大自然和命运让爱弥儿过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但现在爱弥儿碰到了新的敌人,就是自己。“你能够忍受贫穷,你能够忍受肉体的痛苦…那时候,你一切都取决于你这个人,而现在,你一切都取决于你所迷恋的事物,完全以它们为转移;在你开始产生欲念的同时,你使你自己也变成了你的欲念(passions)的奴隶。”【677】 “你成了你自己的放纵的欲念的奴隶…你经常在感到空虚、经常在患得患失,经常在惊惶恐惧,甚至连让你享受的自由你也不能享受…你时时想心灵保持平静,然而你的心灵却一时一刻也得不到平静;你将成为一个可怜的人,你将成为一个坏人。”【678】卢梭说,德性(virtue)的基础是力量(power),“一个力量微弱的人之所以能够实践德性,固然是由于天性,但必须凭借他的意志,他才能够坚决果断地去完成。”【679】德性蕴含着困难和斗争之意。“有德性的人是能够克制感情的,这样,他才能服从他的理智和他的良心,并且能履行天职,能严守他做人的本分,不因任何缘故而背离他的本分。”【680】只有在克制感情之后,才能做自己的主人,指挥自己的新,才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爱弥儿对苏菲的爱欲产生于纯洁的心地,不是犯罪,但是控制这种欲念却是必要的。“任何一种欲念,只要你能够控制它,它就是好的;如果你让它使役你,它就会变成坏的欲念了。…你要做一个人,把你的心约束在你的条件所能允许的范围内。”【681】

卢梭进一步说,许多痛苦来自毫无节制地追逐我们的欲念。而睿智的人对人间的苦难沉思后,则会节制。“如果你想生活得又快乐又严肃,你的新就只能够去爱那永恒不变的美,你应当按你的条件去限制你的欲望,应当让天职优先于欲望,应当把必然性的法则应用于道德的行为。”【682】卢梭告诉爱弥儿应该离开苏菲,三个月的热恋已经把生命的快乐享受尽了,这样子不能持续下去,想结婚吧?了解够了么,经历了考验么?而且年龄都不是结婚的时候,而且爱弥儿对于做丈夫和父亲,做公民的责任都没有考虑,还远远不成熟。“当你成为一家之长的时候,你也就成为国家的一个成员了。…你知不知道什么叫政府、法律和祖国?你知不知道你要花多大的代价才能够生活?”【686】这里提示了公民是以家长的形式出现的。于是爱弥儿与苏菲订婚,跟随卢梭去国外进行两年的游学。

卢梭谈及游学的要点。英国人就知道临摹古迹、法国人就知道拜访艺术家、德国人就知道找学者,只有西班牙人会“到了一个国家便不声不响地研究该国的政治制度、风俗和治安情形。”【694】这就涉及到政治制度教育了。应该先一般的研究政府的性质;研究政府的各种形式;最后专门研究出生地的政府,以便看看是不是宜居。这里卢梭提示了契约论和离开国家的权利。为了好好生活,预先想好政治的事情是必要的。

卢梭说格劳修斯(Grotius)不过是个坏心眼的孩子,其实跟霍布斯差不多,两人理论一摸一样,前者用诗人的办法,后者用诡辩的办法。孟德斯鸠的研究只满足于比较政府和比较实定法的研究,缺乏一般原理(本文由慧田哲学推送)。卢梭说政治的研究有三个困难:1.把政治的原理与比较政治结合起来;2.克服偏见和利益,“唯一要做的事情是去寻找最好的政府…目的不是为了著书立说…不是为了讨好当今的权贵,而是为了树立人权(establish the rights of humanity)。”【704】3.“当我们去从事这样一种研究的时候(政治学),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巨大的才能,而是对正义的真诚的爱和对真理的尊重。”【705】

接下来,卢梭利用了同期写作的《社会契约论》勾勒了其基本政治理路。首先研究自然状态下人的情形。卢梭说,“社会契约是一切文明社会的基础,我们只有根据这种契约的性质,才能阐明按照这种契约而构成的社会的性质。”【707-8】契约与公共意志;政治体:作为国家、主权、整全;人民和公民。契约是全体和个人之间的相互约定,可以说每个人是同自己订立契约。“人民作为整体来说就是主权者,而每一个个人就是属民。”【709】

主权者有法律,法律的对象是所有公民,而条理则是针对特殊目的的。而集合的人民可以看做行政官即自己以主权者身份制定的法律的执行者。“在一个国家的属民和主权者之间有一个中间体,这个中间体是由一个或几个人组成的,他们附有掌管行政、执行法律和维持政治和公民自由的责任。”【712】这一执政者即政府。行政官的三种意志:自己的、职位的、公共的。基于主权者的委托和让与,有民主、寡头制和君主制三种政府。三者的适用范围与国家大小相关。

政治教育之后,就差不多成熟了。爱弥儿始终惦念着苏菲,而带着牵挂的心去旅游也是安全而美好的。于是两年之后就要回国了。之前有一番交谈。爱弥儿学会要服从必然性的法则。游学本来就是要看看“在这个世界撒谎能够,是不是可以找到一小块地方让我绝对地自由自主地过我的生活”【726】,但研究发现这个愿望本身就是矛盾的,人本来就不是并非完全无所依赖的。这甚至导致某种悲观的意识。“我是把一切偏见的束缚都打破了,我只知道服从必然性的法则。…当我的手不能做工了,别人供养我,我就活下去;别人抛弃我,我就死掉好了;即使别人不抛弃我,我也是愿意死的,因为死亡并不是贫穷造成的一种痛苦,而是一个自然的法则。”【727-8】卢梭说,法律也不值得完全的信任,因为“大家证实借法律的名义追逐个人的利益和欲念。…自然的和秩序的永恒的法则是存在着的。对于睿智的人来说,它们取代了成文法…不管在什么形式的政府之下,都是没有自由的,自由是存在于自由的人的心里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自由带到哪里。”【728】

不过卢梭又加了一点对政治的积极看法。“一个人总是要在一个政府和法律之下才能安宁地色很难干活。只要社会的暴力保障他不受个人的暴力的侵犯,只要他所目睹的恶事教育他要爱善…哪一个人没有受过他居住的地方的一点恩惠呢?不管它所居住的是怎样的一个地方,他都是因为有了它才能获得人类最珍贵的东西:行为中的美德和对美德的爱。”【729】人还是从法律和政府中获益,取得了道德进步。不过此处与“萨瓦省牧师的信仰告白”时的宗教热情相比,已经洋溢着忧伤的斯多葛派的命运意识了。

之后,卢梭就把爱弥儿带回到苏菲身边。他们结婚了,并且告诫他们,虽然爱情不可避免会淡去,但维系的一个办法是“在结为夫妻之后继续像两个情人那样过日子。”【735】隐居的爱弥儿一家幸福地生活着。

附录:爱弥儿和苏菲 或 孤独的人

《爱弥儿》1762年发表,Alan Bloom的英译本仅仅遵此本。而李平沤中文版还附录了卢梭1768年在信中提及的一个附录。这份未曾完成的附录是以爱弥儿给卢梭的信笺的方式写就的,格调变得极为忧伤,完全为命运甚至痛苦的命运以及顺服为基调。

一开始爱弥儿就说“我生活得很自由,我的生活很幸福…所有这一切都像梦幻似地消逝了。在我年纪尚轻的时候,我便失去了一切,失去了我的妻子,孩子和朋友,失去了所有的一切,甚至失去了和同胞的联系。”【742】爱弥儿回忆了过程。

苏菲让爱弥儿迷恋。爱弥儿经管了苏菲的产业,而忘记了自己的财产,为的是享受最大的幸福,变幻无常的幸福。情深不寿,卢梭离去之后,爱弥儿家出了变故。苏菲的父母相继去世,爱弥儿和苏菲的女儿也死了。幸福之所变成悲伤之地。苏菲悲伤不能自持。爱弥儿偕同苏菲去了巴黎居住。从此那种纯粹的美德便处处面临危险。两个人都部分地丧失了对纯洁的看护,美德蒙受了疏远。爱弥儿不再是爱弥儿,而仅仅是苏菲的丈夫。“两个人彼此都在想远远地避开对方的监督,以便爱怎么活动就怎么活动。我们再也不像从前那样结合成一个人,我们是两个人了,因为社会的风气使我们相互分离。”【749】这种离心离德在自由和通达的名义下是诱惑人的。

苏菲很忧郁,也不允许爱弥儿行使做丈夫的权利,直到一次苏菲用令人害怕的语言说,“爱弥儿,住手,你要知道,我不再是你的了,我已经和另外一个人同宿过了,并且已经怀孕了;你在我这一生都不能再接近我的身子了。”【753】

爱弥儿崩溃,昏迷,反省自己的过失。“这是我一生之中最值得纪念同时又是最痛苦的一段时期。我所有的种种依恋全都破裂或起了变化,我所有的天职也改变了;我对一切都不再像从前那样执着了,我可以说变成了一个新人。”【763】爱弥儿开始听从必然性法则的支配,不怨天尤人,心灵平静地开始工作,宛如人类当中最快乐的人。

怨恨消除之后,爱弥儿把事物安排好(爱弥儿和苏菲还有一个儿子)之后。决定逃走,自我放逐。甚至切断与同胞和祖国的联系,已成为一个世界的人。随便干点活,得益于以前卢梭的教导,很能随遇而安。从马赛坐船去那不勒斯,在船上充任水手。被海盗劫掠,在非洲阿尔及尔被卖为奴隶。但爱弥儿的必然性法则看来,表面上看自己是个奴隶,实际上是很自由的。他干活很好,被转手卖了几次,因为帮助其他奴隶差点被虐待致死,但成功地领到了一场奴隶工罢工运动,改善了处境。到此突然结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卢梭的《爱弥儿》那里,柏拉图的《理想国》复活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pn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