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课程开发
浅谈课程设计、开发和演绎

浅谈课程设计、开发和演绎

作者: 汪汪呗 | 来源:发表于2018-08-13 14:26 被阅读0次

文丨王培培

“未来最大的竞争力是快速学习的能力”    ——美国学习型组织之父Peter M.Senge

“打败竞争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培训很贵,但不培训会更贵”

——松下幸之助

什么是培训?

从广义来看,培训无处不在,一切对新知识、技能和认知的学习都可以称为培训,从狭义角度来看,培训是指通过培养加训练使受训者掌握某种技能的方式,而企业培训是狭义培训中的一种,其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胜任现在的工作岗位,二是发展新的工作能力,即提升思想水平和行为能力。随着经济地迅猛发展,知识、信息和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过的一项研究显示:18世纪,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上个世纪60~70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到了80~90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而进入新世纪,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这意味着吃老本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如果不学习,你将很快面临“过时”的命运!

为了不断复制人才,提高员工岗位技能和企业竞争力,企业正在逐步搭建和完善内部人才发展和培训体系。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内部培训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内容为中心的新人培训,该阶段主要以填鸭式培训为主,旨在让新人快速掌握本岗位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阶段是以学员为中心,结合当下需求,帮助实际问题解决的培训;第三阶段是以绩效为中心,结果为导向,回归岗位本源的培训。

优秀的培训不仅需要企业拥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制度,还需要优秀的执行者,即培训师在培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把一场完整的培训比作一部电影,那么培训师的角色便是“编剧”、“导演”和“演员”。


一、培训师的“编剧”角色

“编剧”的职责主要是设计剧本,包括了解剧本的受众需求、设计剧情结构和剧情发展等,例如写年轻人的剧本就要抓住年轻受众青春活泼、颜值偶像、唯美浪漫等需求,剧情结构和剧情发展也要遵循年轻人的口味,不能过于老套和陈旧。同样的,培训师在培训前也要进行课程定位和设计,包括课程需求确认,课程结构设计和内容萃取等。

(1)课程需求确认

首先,以对象为主题,分析学员,即在培训开展前一定要明确培训对象,分析其岗位特点和现有能力水平;其次,以任务为导向,选择课题。根据本次培训的目标和任务,分析岗位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选择合适的培训主题。其中常见的目标任务有:发展力提升、胜任力达成、抽象能力导向、具体任务导向、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等;再次,以问题为线索,分析背景。通过对学员岗位能力差距或问题进行分类,寻找能力差距或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等;最后,以结果为目的,确定目标。结合能力差距或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以结果为导向,设计减少能力差距或解决问题的相关课程,并制定量化的评估指标,如课程满意度、绩效指标等。

(2) 课程结构设计

课程结构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课程导入、主要任务和课程结尾。(1)课程导入:课程导入主要用来说明课程的目的、作用和意义等,其常见的方式包括案例导入、问题导入和小组讨论导入等;(2)主要任务:主要任务是课程设计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因为它指引了整个课程的内容和逻辑关系,其主要涉及了课程的一二级目录,最常用的方法是“金字塔原理”。什么是“金字塔原理”呢?金字塔原理分为“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两种。第一种“自上而下法”是根据课题名称逐一梳理出需要呈现的观点,然后再扩展每一个观点,这种方法对培训师的知识储备和业务技能要求较高;另一种“自下而上法”是先罗列出所有观点,然后根据观点之间的逻辑,总结出相应的主题,并形成课程结构,这种方法对培训师归纳总结的能力要求较高;(3)课程结尾:好的课程结尾能够深化课程,激法学员将理论转化为行动,常见的结尾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名言佐证法、行为鼓励法、重申主题法等。

(3) 内容萃取

一门优秀的课程需满足“四有”要求,“一有”理论模型支撑,让学员“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员举一反三;“二有”步骤流程,让员工清晰问题的解决框架和流程,帮助理解和记忆;“三有”方法工具,可帮助学员快速掌握学习方法并用于实际,较少探索时间;“四有”正反案例,能够帮助学员快速理解理论、流程、方法和工具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然而,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如果一门课程以过多理论为主或以成功案例分享为主都无法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因为专业的学科理论、方法论和模型过于形而上学,无法落地实施,成功案例主要是个性化经验,缺乏概括性和抽象性,无法直接复制,因此我们还需要归纳和萃取组织经验作为课程设计的内容。


二、培训师的“导演”角色

“剧本”已经设计撰写完成,接下来便要开始“导演”了,即为剧本设计分镜头脚本,放在课程设计中也就是要安排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策略和运用教学工具,以实现最好地教学效果。

(1)教学流程的安排

科学、合理、灵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流程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对培训师和参训者来说也是一种教学享受。但无论教学流程如何创新,仍必须要满足以下要求:第一逻辑清晰,即符合人脑运作的规律和记忆规律,这里可以借鉴5W1H(what,who,where,when,why and how)的思考方法;第二要主次分明,内容丰富;第三要模块设计,整体统一,其中模块化的流程设计不仅可以让板块内部程序灵活机动,板块之间也可以适当调动。

(2) 设计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对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整体考虑,其中包括目标的设立、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方法和成绩的评定等。简单来说,教学策略就是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而采取的的手段和方法,例如根据培训目的的不同可以采用合适的教学形式:讲授法、情景模拟、头脑风暴、案例研究法等。

(3) 运用教学工具

运用教学工具既可以辅助培训师完成教学流程的实施,还能帮助学员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记忆和实际运用。教学工具既包括实物工具,如沙盘模型,又包括软件表格等。


三、培训师的“演员”角色

最后,培训师还担任着“演员”的角色,对照着剧本和脚本进行生动地“表演”,即授课阶段,该阶段不仅需要培训师能够对课程进行呈现演绎,还要有良好的互动控场能力,以及掌握感染力塑造等技巧。

(1)呈现演绎

演员的对角色的演绎一定不是站在原地将台词背诵出来,培训师也一样,他们需要利用语言、表情和肢体语言等形式对课程内容进行生动地呈现和演绎,其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仪容仪表:培训师的着装和妆容得体大方,符合培训情境,精神饱满;(2)语言规范:语速适中,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语言流畅,语调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引人入胜;(3)面部表情:表情自然、自信,有亲和力;(4)肢体动作:自信的站姿,并能够根据内容不同配合手势和位置变换,较好地运用姿势、手势、动作和表情等辅助课程呈现等。

(2)互动控场

培训师的控场包括课程节奏、时间节点、现场氛围和突发事件的应对等,良好的课堂互动和控场能够充分调动学员的身体、情绪和思维,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中。课程互动阶段可分为课前、课中和结尾,其中常见的互动形式包括:问好互动、主动提问、体验式活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常见的控场技巧包括:约束技巧、调动收放技巧和示强示弱技巧等。

(3)感染力塑造

感染力是指培训师的一种舞台张力,培训师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富有感染力的表情动作等,对学员循循善诱,达到学员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快速运转、课程迅速内化的状态。成功的感染力塑造需要培训师不仅对课程本身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使用听众语言,在充分抓住参训者的需求点和兴趣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技巧方法,让课程变得引人入胜。


一场精彩的培训课程,既要匹配高质量的课程内容,还需要具备熟练授课能力和技巧的培训师,同时,有效的教学流程、策略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不可或缺的!希望通过以上对课程设计、开发和演绎等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能够帮助企业逐步提高内部培训质量,不断优化和完善内部培训体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课程设计、开发和演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qu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