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家庭里,一个人的状态不仅关乎自己的生活,还会影响到身边的人。甚至,还会影响另一个生命的成长。
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有可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让他也成为更好的自己。
01
在《何以为家》这部电影里,讲述了一个12岁男孩赞恩的悲惨人生。
故事里,赞恩和他的家人是黎巴嫩难民。一家人挤在一个破烂不堪的出租屋里,家里的十口人,包括大大小小的孩子全部挤在一个床上睡觉。
赞恩的一家都没有身份证明,包括赞恩都没有正式的出生证明。他的父母甚至不知道赞恩的出生日期和实际年龄。在法庭上,根据医生的体验报告,显示赞恩的实际年龄在12岁左右。
没有身份证的赞恩不能去上学,只有12岁的他为了补贴家用,他只能给小卖部送货,和妹妹们一起在街上贩卖甜菜汁。
很难想象,在这个家庭里,大的孩子去照顾小的孩子。1岁不到的孩子被铁链锁住脚踝,坐在地上哭,父母却在一旁置之不理。
赞恩的父母为了讨好房东,也为了减少家里的负担,强行将刚来初潮的11岁妹妹萨哈卖给了房东阿萨德做新娘。赞恩也因为此事和家里人争吵,对这个家庭感到深深的绝望,并离家出走。
几个月后,赞恩回家得知妹妹萨哈因怀孕大出血而去世的消息,愤怒之下,拿刀捅了阿萨德,赞恩因此而入狱。
在狱中,赞恩得知母亲再次怀孕,他知道这个孩子的诞生注定是一场悲剧。于是,他将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理由是父母生育了他,却毫无能力去抚养他,让家里所有的孩子都过着灾难一般的生活。
电影的最后,赞恩打电话给电视台,在电视直播中说到:“我想让那些不能照顾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否则长大的回忆的只能是暴力、虐待、侮辱或是殴打。”
很显然,赞恩的父母,不仅是自己把生活过得一团糟,也给孩子带来一生都无法抹灭的伤害,甚至是毁了一个生命。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缺失了爱,缺失了教育,很难让自己拥有翻身的能力,只能活在任人宰割的状态下。
02
在电影中的另一个片段里,讲述的是一个单亲母亲泰格斯特的故事。
泰格斯特同样是一个苦命女人,她是一个非法入境没有身份证明的埃塞俄比亚黑人。她只能一边打工,一边存钱,只为了办个假证来维持生计。同时,她还抚养着自己的孩子。
赞恩离家出走以后,流落街头,四处找工作屡屡碰壁。这时,他遇见了泰格斯特。泰格斯特收留了赞恩,将赞恩带回家中,给他提供吃住。
白天,泰格斯特在餐厅工作,赞恩就留在家中照顾她1岁的儿子约纳斯。
尽管泰格斯特的生活境况并不好,但她却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她把餐厅里剩下的蛋糕偷偷带回去,点上蜡烛给孩子过生日。
现实依然是残酷的,泰格斯特的证件就要到期了,她只能努力筹钱去办假证。一次外出后,她被警察拘捕,再也没有回家。
赞恩没有了生活来源,只好带着约纳斯外出,一边打听泰格斯特的去向,一边寻找生计。最后,迫于无奈,赞恩把1岁的约纳斯卖给了办假证的老板。
生活总是充满了苦难,泰格斯特努力挣钱,不仅要养活自己和孩子,还要寄给母亲。虽然她很爱自己的孩子,但却没有能力给孩子更好的未来。
自己没有身份证明的情况下,支撑自己的生活已经是辛苦。但是,生下了孩子,又何尝不是亲手给自己的孩子种下了悲惨的因,其结果就是孩子注定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03
这部电影揭露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给我们带来了启发,值得每个人去思考。
1、其实,父母是一种不能辞退的终身职业,这个职业的挑战远比自己想象的要难得多。
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父母这个职业的岗前培训,就生了孩子。并不是每个人做了父母就是合格的,父母这个职业需要终身不断地学习。
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的状态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2、做父母,也需要量力而行。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现状都不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孩子,也不会让生活有太大的转变,可能还会变得更糟糕,甚至会深刻地影响到孩子。
父母的能力,决定了一个孩子到底能走多远。如果自己的状态很糟糕,先反思自己,再去对孩子提高要求。
3、做父母,更需要改变自己。
有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就必须听自己的,认为自己就一定是对的。
但其实,父母和孩子是属于彼此成就对方,又共同成长的一段关系。父母的言行并不一定就是对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为人父母,也不能代替孩子去过他的人生。
在相互陪伴的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领路人,更需要去改变自己,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我是懿非宇,一个归隐田园的自由写作者。
北漂十年的文案策划人。
专注自我成长,陪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