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9《教育的不良反应》(《学校与社会》第三章)
一、知识的“过渡”需求
“中间学校”。这个名称听起来不错其工作只是已经完成的学业和将要进行的学业的中间过渡,而本身则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这句话是杜威老师提出来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也确实一直存在。现在为了使低到高的知识能够更完整,教材也在不断的进行改变,特别是近几年的教材改变很多,而且频率也非常之高。就以我们的语文来讲,前两年的课本对于课文的编排就改变了很多,在中学的教材中出现了很多小学已经学过的篇目,而且数量还不少。这种价值的倾向就是为了教育的统一规范性。对于这种过渡的学习,初中阶段算是一种中间学段,知识量不多但也不少。而且这种阶段提升的度是不一样的,就以我们的道法科目来说(我学的时候称之为“思想品德与政治”)在刚刚步入中学的时候,学习道法时只要三观是健康的,基本上都是高分。因为你只要能明辨是非就是没问题的,对于这些题目,我觉得就算是七年级不学也能考的一个可观的成绩出来。但是一到八年级这难度就像电梯似的直线上升,到九年级的时候分数就掉下来一半。所以这里的七年级的道法知识就成为了中间知识,对于七年级的科目大多数是这样的,而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就是过渡,让学生学费适应。但是最后的结果是适应的只有那么一小撮人,大部分的都没适应下来,反而是读腻了三年的中学。
二、教育的整体统一
教育管理的最大问题是获得整体的统一性,以消除教育序列中不相关和重叠的部分,减少因摩擦、重复和不恰当的衔接过渡而造成的浪费。在我们的教学之间几乎都是竞争关系,竞争的不是社会和知识的多少,而是竞争的我教的学生比你的要强。更别说学科之间的协调统一了。越是到了关键时期大家越是各自为政,就连复习都有一套自己秘方。而且还担心被人窃取,更别说去照顾其他学科了。而且我们老师之间教学协作更是没有听过,好像大家都是觉得你教的如何与我无关,我只负责我这一科。而唯一能有所触动或许就是做班主任的吧,至少我是,尽管有些孩子语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其他科目不尽人意,我也会担心。如果每一科老师都能有这种教育心态的话,我想孩子们的学习应该是比较轻松的。所以这里杜威老师提到的教育的整体统一,需要改变的范围太广了。但不否认这将是未来的一种教育模式。
三、学校的隔离现象
当儿童进入教室的时候,他不得不把在家庭和邻里间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兴趣和活动搁置一旁。由于学校不能利用这些日常经验于是煞费苦心地将工作置于另一方针之上,即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唤起学生对学校功课的兴趣。虽说教育不是某一个人的,但是教育最终的体现价值却在个体之上。脱离社会生活的学习就是一种迂腐的行为,我们的教育只有在大学度过后,出来方可在生活中体验到读书的意义,但是从高中以下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讲似乎在生活中几乎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我记得在当年大学期间出来干暑假工时,进到一个手工厂,认识了一位那时候他们所谓的“拉长”。过了好一段时间我才明白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小组长,根据他的自述好像在读书的时候成绩还不错,在班上算是学霸的级别存在吧。但是后面因为家中条件原因,没能念大学。在他的读书生涯中唯一留下的就是那十个英语语法和时态。那也是他唯一能够炫耀的资本,但是这些知识好像对于他的生活毫无意义。因为他的工作好像和学校的学习没有一丝关系。难倒十几年的刻苦学习就仅仅是为了熟记工作中需要用来编号的那几个字母吗。
对于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学习与生活的隔离,脱离了现实意义的学习。而我们说毕业的孩子也有这种,就在我们学校外面就有一个我上几届的孩子,因为没能考上高中。就和父母在那边摆了烧烤摊,现在看到他丝毫找不到当年那种学习的影子。或许就应证了他父亲以前说的读不读书其实都是一样的。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并没有感受到学习给生活带来的任何改变。这种与生活相隔离的学习,是不合理的。所以教育的价值全在教育管理的整合统一上,不仅仅是在管理者上,这种认识需要下放到每一位教育人的身上去。自上而下的去落实,去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