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书朋推荐 || 编号:[1597]
。。ISBN: 9787532184774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小说解读手册,它将手把手带领读者阅读众多小说经典文本,主要从主题和技术两个方向,一探小说艺术的堂奥。如同此前张秋子深受网友喜爱的文风,本书依然坚持“新手友好”原则,循循善诱。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勘探文学带给心灵深处最隐秘的震动。不同于印象式的、读后感式的小说评论,本书致力于将学院派的文学解读方法以易懂的方式传递到一般读者手中,使读者获得深入理解小说魅力的能力。
。。作者简介。。
张秋子,云南昆明人,南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比起“教外国文学的”或“专业读者”,更想做“向绝大多数人打开文本的人”。
。。短评。。
#
惊喜地在这里嗅到了南开中文系的味道,没错,中文系的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现在还是这个名字吗?)。“像老佛爷一样供奉起来的书目,包括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F·R·利维斯的《伟大的传统》、埃里希·奥尔巴赫的《摹仿论》”,对的;朱维之先生翻译的《失乐园》,对的;黄宝生先生考证的“框架故事”,对的;甚至《荷马史诗》中的梗——“牛眼的赫拉”、“胫甲坚固的阿开亚战士”,对的!它们全都在那里,好像从昔日的课堂上穿越而来。南开中文系的文本细读传统在张秋子这里发扬光大,这是一部新手友好的文学细读手册,纵横捭阖,又娓娓道来,不端着学院派的架子,不拿叙事学的大词汇吓人,真好真好。
#
秋子老师是真正的以文学研究为志业的人!倾佩不已!想要拽着秋子老师的衣袖亦步亦趋呢!请您继续写下去哦,会一直看的!
#
文笔好、视角新、还接地气,是用文学的视角审视日常,又用日常的体验解读文本。读的时候有好多想划线的句子,“日常是岸,把陷入情绪之海的人拖了回来。毕竟,人们不会心碎而死,但是人们会饿死。”“花前月下是有的,但同样还有粪堆、母牛、苍蝇,它们的存在变成了对花前月下的嘲弄。”
#
人们对于富有逻辑的情节的渴望,从现实层面来说,是希望最大程度地调节日常生活的单调和乏味,情节的丰富意味着对生命娱乐性的强化。 对情节要有逻辑的需求,是人类对世界图景稳定且可理解的本能渴望。之所以大家乐于像个缝纫工一样,去修缮文本的凌乱,其实也是在修缮世界的秩序:必须要说服自己,世界是在持续稳定运转的,身边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从这点上看,情节大概可以算作意义乃至道德的外显。
引自 第一讲 《密室》:文学中的时空
#
......在一些哲学家看来,这种自欺的问题不在于不坦诚,而在于放弃了自己的自由。自欺的人,是不自由的,可是,如果我们对照文学的情形,倒可以反过来问问,是否这种哲学夸大了人的自由,而忽视了人的局限呢?又或者,这种哲学意义上的勇猛是每个人必须拥有的品质吗?哲学追求超越与纯粹、至善与至知,文学固然也有一部分这样的追求,但另一部分则是,追求不到,那就算了,没关系。文学天然就是欠然的、迂回的、余让的。
引自 第十一讲 《带小狗的女人》:小说中的自欺与不自知
#
文学的魅力准往就在于它讨论的是人的有限性”。在这一点上,它过了以往宗教的旗帜。在流俗的观念中,宗教往往被解释成“麻醉人民的鸦片”。不如先搁置这一想法,再抛开繁琐的教条、经文、仪式,想想宗教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想,就是迫使人去自省:我是有限的,同时,我也应该对更大的未知力量进行确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许多作品都有宗教的痕迹,但他并非借文学来宣教,不如说,他是借宗教来提醒人。
引自 第十一讲 《带小狗的女人》:小说中的自欺与不自知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