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记得我的第一篇简书伯乐推文,《小新的春天》,当时鸟伯乐的评语是文笔细腻,情感真挚,当时有文友留言:“细节描写好到位,感觉像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回复:“是真实的故事,我的好闺蜜,一生传奇。”
那时的我并不懂细节描写的技巧、方法,只是感动于闺蜜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想写出来读给她听。
今日有幸参加卓伯乐的读写营训练,读了刘庆邦老师的《细节之美》这篇文章。我就如一个一直在暗夜中靠直觉前行的孩子,忽然间前方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也开悟了我的心。
原来,一篇文章细节之美是如此重要。
1.细节来自于记忆
刘庆邦老师说细节首先是从记忆中来的。因为写小说是一种回忆的状态,要调动我们的记忆。我们有了一定的经历,一定的阅历,有了很多的记忆,然后我们才会有可回忆的。应该说,记忆力对一个作家来说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没有记忆力,没有什么可回忆的,小说就不能进行。
没错的。对每一位作者而言,但凡一部能称为优秀的作品,必然有着时代的烙印以及作者曾经生活或者历练过的影子。我们跟随着书中的主人公体验着他的人生,阅读着他的故事,那一帧帧原本久远被时光掩埋的记忆,经由作者细腻的文笔重新完美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和体悟。
懂得且共鸣,这对每一个作者而言都是非常欣慰的事情。
阅历就是写作的本源之水,没有阅历的文章是轻浮的,犹如羽毛一样。风吹过什么都剩不下。更遑论带给我们美好的体悟和记忆。
人生就像一本书,经过、历过、思考过,才能输出你的精彩。
2.细节来自于观察
老师说:“我们在以前的观察,好多是无意识的观察,或者说是不自觉的观察,一旦我们想写作就变成了有意识的观察,自觉的观察。”
这段话不禁让我想起第一次坚持日更十几天后放弃的经历,为什么会放弃呢?究其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没有素材,没有灵感。后来在文友群里请教大家,很多前辈告诉我:在生活中要注重收集写作素材,要多观察、多记录。故事来源于生活,只要勤观察,处处是素材,万事万物皆可写。
一言惊醒梦中人。自此我学会了观察,正如老师所说,我从无意识的观察顺利过渡到了有意识的、自觉的观察。这种转变带给我的就是源源不断的灵感以及写作的冲动。
我想把我看到的、观察到的浸入我的思考,变成文字呈现给更多的人看。这种满足无法言喻。
3.细节是听来的、想象中来的
老师说:“这个听要求你首先要是一个有心的人,你的心是有准备的心,你的耳朵是有准备的耳朵。这样,你听了以后,脑袋才会记住,才会把它变成小说。
“如果你的心不是有准备的心,你听了,只能是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冒,听了跟不听是一样的。所以听之前一定要有小说意识、细节意识,听来的话才是有用的,有效的。如果不是这样,你听得再多,是无效的。”
这就好比小时候我们讲故事,故事哪里来的呢?听来的,当然我们只是重复了那个故事,是故事的传播者,而作者不一样,他们完成了听一个片段,用自己的想像力和记忆力补全或者说还原一个故事的动作,仅听显然是不够的,要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扩大激发灵感。
当然,细节描写尽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但我认为一定要在符合逻辑的前提下去想。魏治祥老师曾经说过,故事可以编造,但细节要符合逻辑,否则就会给人荒唐的感觉,就如有一部以医生为主题的电视剧,手术室的医生竟然自己挽起袖子举着手发表演讲,简直可笑至极,瞬间弃剧。这就是细节惹的祸,因为这种行为不符合逻辑,在现实中绝不可能出现。
深深引以为戒。
4.如何才能写好细节
刘庆邦老师说了三个点:一是赋予细节心灵化的过程,写小说的过程就是寻找自己的过程,寻找自己心灵的过程。也可以说你抓住了自己的心,就抓住了这个世界。
二是细节的现场感,要让人有真实的现场重现的感觉。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读小说时会发出愉快的笑,会流下悲伤的泪,会不读完难以入眠,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读小说的时候,不仅是脑子在起作用,其实是我们所有的感官全部参与创作,包括视觉、味觉、触觉。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我甚至能听到下雨沙沙的声音,听到风的呜咽,闻到花的芳香。
我想作者亦如是。
三是细节的诗意化。特别认同刘庆邦老师开篇那段话:我们写小说是一种发现美、表现美的过程。我们读小说也是一种欣赏美、享受美的过程。不论是读,还是写,它整个的过程都是审美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作家保持一种审美的态度,哪美往哪走。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那么多美好的文字,怎能不让他们在你文中绽放光彩。
如果做不到也没关系,积累就好了,勇敢地写就好了,只要笔耕不辍,总有一天你会笔下生花。
读刘庆邦老师《细节之美》有感
小筑于2023年12月2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