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个春节即将来临,我已经无比思念家乡的腊肉了。告别它大半年,虽然在外有时候也能吃到,但和家里完全是两个味道。不知道是先入为主,还是真有区别。
每年冬至一过,在我的老家,川东的一个小村子里,家家户户就要为春节做准备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制作腊肉,它拉开了乡里人准备年货的序幕。
首先第一步就是杀猪。村里几乎每家都喂猪,以前是三五头,现在则是一两头。主人家提前就和附近的杀猪匠约定好日子,杀猪头一天,不能喂食,农村人的专业术语叫做饿槽。第二天早饭过后,杀猪匠就带着工具上门,一般是两个人,一个主刀的大师傅,一个辅助的小伙计。
杀猪正式开始,几个彪形大汉打开猪的卧室,用绳子捆住猪的四条腿。大汉们将肥猪拖至斩猪台,大约一块两米长的石头上。大家七手八脚,按的按头,抓的抓腿,尽量让猪不要乱动。大师傅操起流水尖刀,瞄准猪的咽喉部位,迅速刺进去,刀在里面转一圈,然后抽出来。旁边的人立马用盆子接住喷涌出来的鲜血。
放完血,接下来就是褪毛、破开肚子、把肉分成大大小小很多块,杀猪的工作就算完成了。
分割好的猪肉需要腌制,用盐将每块猪肉抹遍,一层层码进一个大缸里,盖上盖子。三四天后,将已经浸透盐分的猪肉洗干净,晾晒。
之后就是最后一道工序——熏腊肉。熏肉大多在室外进行,两张大木凳上放一块竹篾笆,搭成一个临时的熏肉台。将晾好的猪肉放在竹台上,竹台下面开始生火,常用谷壳、谷糠之类的作为燃料,还一定要用到柏树枝叶,这样熏出来的肉,有一股柏木灰的清香味。
熏肉这门技术,农村的家庭主妇已经掌握得非常娴熟。熏肉的过程中,隔一会儿就要翻动一次,让猪肉熏得更加均匀。还要时刻紧盯竹台下面,只能有烟,不能有明火。一旦有火苗,立即用谷糠扑灭。
大概一天的时间,腊肉就熏好了。熏好的肉红中透亮,饱含油脂,十分诱人。
熏好的腊肉还需要在室外风干一段时间。这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门前树上,都挂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竹竿上吊满了密密麻麻的腊肉、香肠,场面非常壮观。它们就像一个个列队而立的士兵,等着年味大餐桌上检阅,等着在外游子归来享用。
风干的腊肉,身形消瘦,不太起眼。拿一块放在水里煮上两三个小时,香味能飘很远。将煮好的腊肉切成片,佐以青椒或者蒜苗回锅。炒好的腊肉,皮层暗红,肉色呈半透明状,咬上一口,满嘴流油,香味在口腔、鼻腔里来回游走,最后一直渗到心里。
从小吃到大,腊肉的味道早已经深深嵌入我的灵魂里,它占据了我心中对年味认识的核心位置,它是家乡带给我的成长记忆。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