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自恋是人类的本质之一,那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对自己说:你是好的。越是重要的人告诉你,“你是好的”,这个影响力就越大。特别是在我们的自我还比较弱小的时候。
每一个人,成长轨迹中都会树立“权威”的形象。我们会依托他们期待的样子成长。就如爬山虎依靠墙壁,紧紧攀援,努力向上。
这个“权威”,从生命之初,来自妈妈。妈妈是孩子最亲近的“活物”,十月怀胎,第一眼就看见了你。你眼里的柔情和你温暖的怀抱,你的柔声细语和香甜乳汁。每次呼唤你,你的迅速回应,都让孩子知道,他是“好”的,世界也是“好”的。母亲这面镜子,照出孩子最开始的模样。
渐渐的,“权威”逐渐变成更有“威严”的父亲(或者父母),他会给予你更高的期待,比如学习、比如能力。孩提时期,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毋庸置疑。父母对我们的期待和反馈,影响我们今后性格和认知的塑造。
如果你对一些人赋予强烈的期待,这份期待就会奏效。
经常看到例子对比“放养”式教育和“虎妈”式教育哪个更利于孩子成材。不难分析,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有其可取之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是否能从对应的教育方式中体会到了父母对他的期待,正向的积极的期待。
发自内心的“夸奖”、“赞赏”,会让孩子更有自信,更容易放大其优点。批评责骂,让孩子觉得,自己无法完成父母的期待,是“差劲”的,从而容易产生恐惧、自卑以及对爱的匮乏感。只有发自内心的积极的期待,才会产生积极的效应。
明白这些道理,却不容易做到。更为普遍的是,“虽然在意识上认为给孩子正面的期待,但在潜意识里却给他传递了负面的期待”。就像,我希望你变得优秀,但是从嘴里说出来的却是: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种苛刻,就像在批评孩子不优秀。想要借此逼迫孩子优秀,却不知带给他更多的是负面的压力。父母和孩子的期待一致,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反之,孩子的发展就会被扭曲。
最好的情况是,权威人物对你的期待,和你对自己的期待,正好是一致的,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力就会自然的生长,没有多少矛盾。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一个术语——不含诱惑的深情,认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纳你,而且不给你设任何条件。如果你不断体验到什么是深情,你会发现,你的生命力会源源不断地涌出,你会因此变得饱满而丰盛。
不含诱惑的深情,多么美妙的一个词语。如果你认可这句话,那么照着做他也一定会实现。通过权威对自己的期待,获得力量。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拥有完整的人生,才不会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到处寻找,企图从他人身上找到能填补内心的残缺。
你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待,发出了什么样的预言,对他的成长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
今日总结:
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领域有一个很好的词汇——抱持。精神分析领域认为,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备这样的两个基本特征: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