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白日里,每一个人基本都会漂浮着走,社会的浮躁,人性的长短,姿态的万千变化,所以,在看完某人的万字“与父母家书”后,有感二十八岁的自己。
在这里,对于过去儿时的成长,并不想过多阐述,只能用标签化的词语去略过。每一个人的周遭环境都是十分重要,这与性格有关,个性有关,思维模式与成长界面相关。当被问及,你认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多人会停顿的认知自己,每个人和自己打交道的最为久远,从幼婴至此,却不能很快就这样的问题恰如其分的表达,可见,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的认知自己,更不应该去标签化他人。你所有的标签化都应当建立在自己的认知,与自己的理解中去,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应当标明仅此个人观点行为的认知。
我不喜欢和上面的人打交道,但往往我喜欢和我有一样行为认知的人打交道。这或许是我二十几年来,微乎其少仅此只有几个发小的原因。从认识大哥到现在,一直本着感恩的心态与最近一年来的朋友相处,早在此之前认识五年前的老情,三年前的王可,加之周边辐射的朋友,都在时间的长河里奔腾急流,都有着各自的寻觅与生活的找寻。
前段时间,具体几月就不想说,喜欢一个人的感觉在心里默默缄藏,不想表达。当去表达时,无非就是拒绝与同意,可我得到的是一张白纸,无所回应。我向来不爱如此,但也不得不去接纳这样的答案,林林总总,每一个人都应该绽放属于自己的花朵。一朵朵花璀璨开来,也应当去傲慢败去。无非是欢喜不欢喜,接纳与否的问题。我只希望,在我的认知化里,人应该明确表达回应,成年人具备的素养不仅是在表达想不想是不是的基础上,更应当是对他人与自我的尊重。
当然,我并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昨日和朋友喝咖啡,谈及此事,也少了以往的愤懑情绪,多了点对人的践踏与品行的挫败。
谈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保持微笑和努力微信就会足够。向来不想做一个金玉满堂,登峰造极的人物,在我身上,应该更多的是开朗和平凡,知性与静默。
人本来就是左右结构体系,承载着变化与风流的演变。我不应当为人性之本找借口,也不应当与各种杂色无关起纷争,过去没把自己生活过好,往后只能轻盈剔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