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倒空,不断填充
——给李如意生日信
亲爱的如意:
生日快乐!
你的生日到来之前,我已经反复盘算送给你什么诗歌才好,因为这个日子对你的生命如此重要!
而你,对你的父母亲人来说,对你的老师同学,也是如此重要!不仅因为你成绩优秀,你目光坚定,你字体大气,更因为我们看到了你成绩优秀背后,你的不甘落后,你的高度自律,你的美好愿望!
如意,如意,顺我如意。在班里提及你的名字,这句话总会脱口而出。你小时候一定看过动画片《葫芦娃》,喊出这句话的是葫芦娃里面的六娃,他运用隐身的能力偷出了如意,救出了他的5个哥哥。很厉害是不是?
同样厉害的,是我们的如意同学!曾经几次考到班级第一,我相信,有你在,我们君子兰班会事事如意,你的学业之路、事业之路、人生之路都是处处如意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722384/284230cae8c8345d.png)
1
亲爱的如意,腊月初八,因为有你,这一天便不再普通,而是发着光亮了!我们来看一看,历史上还有哪些名人跟你同一天生日吧——
1765年——美国轧棉机的发明者伊莱·惠特尼出生。
1856年——英国物理学家、电子的发现者汤姆逊出生。
1861年——法国早期电影艺术家梅里爱出生。
1865年——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出生。
1904年——美国幽默家詹姆斯·瑟伯出生。
1908年——中国目录学家张秀民出生。
1910年——诗人卞之琳出生。
1929年——科技情报教育学家严怡民出生。
1985年——NBA奥兰多魔术队球员德怀特·霍华德出生。
虽然现在,你只是君子兰班的名人,但我相信,未来会有一天,你会向在你热爱的领域,做出卓越的成就,向世界开出一朵花来,你的名字,会被更多的人念及!
2
亲爱的如意,几经斟酌,决定将《吉檀迦利》的第一首诗送给你——
你已经使我永生,这样做是你的欢乐。这脆薄的杯儿,你不断地把它倒空,又不断地以新生命来充满。
这小小的苇笛,你携带着它逾山越谷,从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乐。
在你双手的不朽的按抚下,我的小小的心,消融在无边快乐之中,发出不可言说的词调。
你的无穷的赐予只倾入我小小的手里。时代过去了,你还在倾注,而我的手里还有余量待充满。
——《吉檀迦利》1
“你已经使我永生,这样做是你的欢乐。这脆薄的杯儿,你不断地把它倒空,又不断地以新生命来充满。”亲爱的如意,“这脆薄的杯儿”,喻指什么?不断倒空,又不断充满,又喻指什么呢?我们的大脑,就是“这脆薄的杯儿”,我们的脑容量很大,但我们却容易因为有点收获而自满骄傲。心满了,就容纳不了新东西了,所以要不断倒空,倒出虚荣、骄傲、自满自足……这样才能不断填充。
“这小小的苇笛,你携带着它逾山越谷,从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乐。”亲爱的如意,“这小小的苇笛”,又喻指什么?为什么要携带它,吹出永新的音乐?从“小小的苇笛”里吹奏出来的,是生命的歌声,那歌声是希望,是愿望,是美好的初衷,是生命成长的渴望,所以“不可须臾离也”,从中吹奏出来的音乐,因为是成长,所以永新!
“在你双手的不朽的按抚下,我的小小的心,消融在无边快乐之中,发出不可言说的词调。”“不朽的按抚”,为什么让“我”如此快乐呢?双手按抚,所以吹奏出永新的音乐,生命不断成长的曲子,自然令我们快乐——任何感官的愉悦,都没有生命的成长更令人快乐!
“你的无穷的赐予只倾入我小小的手里。时代过去了,你还在倾注,而我的手里还有余量待充满。”亲爱的如意,“无穷的赐予”,我们所拥有的的哪些事物,是来自这“无穷的赐予”呢?这赐予有穷尽的时候吗?凡是我们双手不能创造的,都是来自“无穷的赐予”,比如清风明月,阳光空气和水,伟大的思想……我们活着,就一直享受着这“无穷的赐予”。
诗中的“你”,到底是谁?在泰戈尔那里,是他心中的神。
在我们这里,“你”可能是永恒的大自然,可能是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可能是书籍,可能是学习本身——学习让我们快乐!
3
把这首诗做这样的改编,送给你——
亲爱的如意——
学习,让你的精神得以成长,
也给你持续的欢乐。
头脑,这脆薄的杯儿,
你要不断地把它倒空,
又不断地以新知识来充满。
学习本身,就像一支小小的苇笛,
你携带着它不断成长,
于是,你从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乐。
亲爱的如意——
在你投入学习的时候,
你的小小的心,消融在无边快乐之中,
发出不可言说的词调。
学习本身所赐予的知识倾入你小小的头脑里。
一天又一天,你不断吸纳,求知若渴,
但内心永远有空间
等待着进行热切的填充。
![](https://img.haomeiwen.com/i2722384/d9a5e64281f235fe.png)
最后送给你的书,是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致死》。20世纪后半叶,电视媒体的异军突起,印刷媒介逐渐式微,甚至淡出普通大众的视野。电视对于日常生活的渗透无孔不入,成为组织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媒介。而电视的表达形式往往是娱乐性的、碎片化的、排斥思考与逻辑的,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大众也日渐习惯于这种娱乐化的媒介接触,变成了一群娱乐至死的人。尼尔·波兹曼敏锐地观察到了主流媒介的变革对大众以及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他认为人类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事物。
![](https://img.haomeiwen.com/i2722384/bb2e909c3aaf2c74.png)
他指出,现实社会(书中主要以美国社会为例)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人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人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该书的主要内容在于用事实论述: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娱乐得以达到至死的目的;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亲爱的如意,如果波兹曼生活到现在,看到互联网时代那么让人们沉溺的东西,比如游戏、小视频等,他是不是更会发出娱乐至死的感叹?
人,不该毁于自己创造出来的事物,自己热爱的事物,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理性看清娱乐背后,我们所投入的时间和心力。低层次的快乐总是会不知不觉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但人类还有足够的理性主宰自己的大脑,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作用。能看到娱乐性事物背后的心理,就知道如何看待和利用它们,知道如何去追求自我实现。
好了,亲爱的如意,这封信就到这里了,愿你在学习中,在生活中,不断倒空自己,又不断填充新的东西,你的智慧会越来越多,你的成长更会令人瞩目!相信并期待着明年中考你的一鸣惊人!
爱你的,王老师
2021.1.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