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祝翁》多思维解读《 聊斋》之“祝翁”
济阳祝家村,有位姓祝的老翁,五十多岁这年得病去世,家里人进屋准备丧服时,忽然听到祝翁急切的呼喊声。
众人都跑到停棺的地方,见他已经复活,便都高兴地向他问长问短。但他只对老妻说:“我刚去的时候,决心不再回来。走了几里路,又一想,撇下你这把老骨头在孩子们手里,冷热吃穿都要依靠他们,也没什么活下去的乐趣,不如跟我一起走。因此才又回来,想叫着你一起走。”外人都以为他刚苏醒过来在说胡话,都不相信。老翁又把这话重复了一遍,他妻子说:“这样办倒也很好。但我正活着,怎么就能死了呢?”祝翁一挥手说:“这不难,家中的日常俗务,可赶快去办理完。”他妻子只笑不走。祝翁又催她,她才走出门去。拖延了几刻钟,回来哄他说:“一切都料理好了。”祝翁又命她快去打扮一下。老妻不肯去,他催促越急。她不忍心违背了他的意愿,便穿上裙子打扮好出来。闺女媳妇们见她这副打扮,都偷偷地笑。祝翁把头往枕边移了移,用手拍着枕头另一端,示意老妻躺下。老妻说:“孩子们都在这里,咱俩直挺挺地躺着,是什么样子?”老翁用手捶打着床说:“一块死有什么可笑的!”儿女们见祝翁急得不行,就劝老妪暂照他的意愿办。于是老妪就与祝翁一个枕头躺下了,家人又都笑了起来。接着一看,见老妪忽然收敛了笑容,又渐渐合上了双眼,好久没有动静,像熟睡的样子。
众人这才走近察看,见她肌肤已经冰凉,鼻子也没有气息。再试祝翁也是一样。大家这才震惊悲痛起来。
康熙二十一年,祝翁的弟媳在毕刺史的家里当佣人,这事她说得很清楚。[2]
异史氏说:祝老头难道有什么美好的德行吗?黄泉路茫茫,任由你来去,真是奇怪啊!况且垂老之人要他死则叫他一起去,何其的悠闲啊!人快要断气的时候,最不忍放弃决绝的,就是自己床头的老伴儿啊。如果真的可以推广祝老头的法术,那么所谓的“卖履分香”这样的恋恋不舍就不会再存在了。
(以上翻译截自百度,侵删)
多思维解读《 聊斋》之“祝翁”(原创)解读一:本篇借着祝翁,一个打着不舍的由头,行事害命的老头来讽刺社会现实。
祝翁,他怕自己一个人离去黄泉路上会很孤单,于是假意惺惺的说“我刚去的时候,决心不再回来。走了几里路,又一想,撇下你这把老骨头在孩子们手里,冷热吃穿都要依靠他们,也没什么活下去的乐趣,不如跟我一起走。因此才又回来,想叫着你一起走。”也算是奇葩了。
可是社会上像祝翁一样的大有人在。明明是想谋财害命,结果还装作一副对别人好的样子。明明很自私,还偏偏装作铁面无私的样子。
祝翁啊祝翁,你让与你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伴陪你去死,你于心何忍啊。
其实这种伎俩很容易被识破,你之前所犯下的所有罪行,在某一个特定时刻都会一滴不剩的还给你。其实你骗到的不是别人,而是信任你的人......
解读二:不过话又说回来,祝翁的做法也许无可厚非。不妨请看文中几个细节(但他只对老妻说:)中的只字(于是老妪就与祝翁一个枕头躺下了,家人又都笑了起来。)中的笑字。
当时妻子和儿女都在场,按照一般人死了之后最放心不下的是子女。但祝翁不是,他只对他的妻子说,完全不理在旁的子女。这说明子女在他心里压根就不重要。
好接下来还看这一句话“我刚去的时候,决心不再回来。走了几里路,又一想,撇下你这把老骨头在孩子们手里,冷热吃穿都要依靠他们,也没什么活下去的乐趣,不如跟我一起走。因此才又回来,想叫着你一起走。”好了,这句话是重点。
这是一句很深痛的话,换做一般的子女肯定会羞愧,或者扎心。但是祝翁的子女呢,他们在笑。同样是笑,祝翁的妻子是宽慰的笑,可他的子女是没心没肺的笑。
可见生前祝翁的生活并不好过,于是她约定和自己的妻子一起死,实际上也是为了妻子不受子女的虐待。
如此一来,祝翁也不算是什么坏人。真正的坏人是他的子女。
解读三:如果一个喜剧可以让人看哭,那说明喜剧演员的造诣很高,如果一个发人深思的悲剧,却让人读起来有一丝喜剧的感觉,可见蒲松龄先生的手法是多么的高超。
短短三百多字,却写出了一个很完整的故事,而且波澜起伏:死而复生,生而复死——老夫妻双双并枕而死;子女匿笑,共笑,而终于惊怛。
文中没有一丝一毫写祝家子女不孝的,相反却一直用“笑”贯穿全文。但是字里行间与老妪的对比,子女偷偷的笑。祝翁的表现都可以看出祝家子女压根就是不孝顺。
在那个三纲五常,父慈子孝的压迫封建时代尚且有祝家这样的子女,可见文章的讽刺意味是有多高。
解读四:不过笔锋一转,祝翁的做法到底对不对?常言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况且“死生之道,听命于天”别人尚在世上又怎可劝人归西?
子女对他不孝顺,未必对待老妪就不孝顺,难道是他吃不到葡萄,便想毁了葡萄吗?
他醒来之后不理子女,说明他对他的子女也不一定好啊,又想要子女对你好,岂不是太强人所难?字里行间里也可以透漏出祝翁可能就是一个自私的人。
常言道“父慈子孝”为父不慈,又想要子孝。何其可笑?
“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先生细节的刻画让人细思极恐。《聊斋志异》当真适合大家细细品读。
多思维解读《 聊斋》之“祝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