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3篇《召南 野有死麕》
【原文阅读】
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sù,野有死鹿。
白茅纯kǔn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tuì兮!无感hàn我帨shuì兮!
无使尨máng也吠!
【译文参考】
射猎鹿麕在荒郊,且用白茅将它包。
猎到小鹿在荒野,白茅缕缕将它包。
少女怀春心不已,美男善诱情意起。
林中丛生小树木,荒野射到小野鹿。
白茅捆扎当献礼,窈窕少女颜如玉。
少女含娇且带羞:请你慢慢别着忙,
莫碰围裙莫慌张,莫惹狗儿叫汪汪。
【字词注释】
(1)麕(jūn):同“麇(jūn)”,也可用“野有死麇”,獐子。比鹿小,无角。
(2)白茅:草名。属禾本科。在阴历三四月间开白花。
(3)包:古音读bǒu。
(4)怀春:思春,男女情欲萌动。
(5)吉士:男子的美称。
(6)朴樕(sù):小木,灌木。
(7)纯束:捆扎,包裹。“纯”为“稇(kǔn)”的假借。
(8)舒:舒缓。
(9)脱脱(tuì):动作文雅舒缓。
(10)感(hàn):通假字,通:撼 ,动摇。(图片注音版用的是gǎn。)
(11)帨(shuì):佩巾,围腰,围裙。
(12)尨(máng):多毛的狗。
【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鲜明的爱情诗。 本诗写一位“吉士”(“士”的美称)带着獐和鹿等猎物去追求一位美丽的女子。獐和鹿,都是古人求亲的时候必备的礼聘之物,诗中引用这獐和鹿含义深刻,表达男子对于女子的重视。
全诗三章,前两章以叙事者的口吻旁白描绘男女之情,朴实率真。男子小心翼翼地用白茅包好刚打到的猎物,怀着兴奋不安的心情送给心爱的女子,赞美她纯洁如白茅,温润如美玉。最后一章实录了女子情动时的言语,鲜活生动,从侧面表现了男子的情炽热烈和女子的含羞慎微。
短短几行诗,生动地描绘出了两个人物形象:勇猛强壮的猎人,他猎到了麕和鹿,他对女子如此用心,用“白茅包之”并“诱之”,最后终于得到了甜蜜的爱情;那位“怀春”的少女,如此美貌、纯洁,是“有女如玉”,她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爱情既羞怯又矜持,她说的那些话既增添了她的娇媚,又使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美。
这首诗创造性地运用了口语和刻意营造音乐效果的语词。二人亲热时女孩不好意思,让他不要太粗鲁,以免招来人旁观。诗中这三句都是祈使句,直接采用了口头语言,完整准确地再现女子情动时既欢愉急切又紧张羞涩的心理状态。而祈使句本身也提示了这样一个动作场面的微妙紧张。
这样的细节说明两位古代男女青年对待恋爱的方式是自然、直接、主动,对待恋爱的态度是真诚大方,朴实率真,不矫揉造作,女生还带着年轻的娇羞。
本诗转变叙事角度的描写手法使得整首诗情景交融,正面侧面相互掩映,含蓄诱人,赞美了男女之间自然、纯真的爱情。后人鉴赏《野有死麕》应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民俗风情及文化背景才不失之偏颇。
《野有死麕》以它鲜明直面讴歌爱情的主题而显得极其可贵。 五四运动后的白话文学、民间文学的倡导者们,如顾颉刚、胡适、俞平伯、周作人热烈的书信探讨中,都对本诗作了极大的肯定。
【《野有死麕》学习的反思探讨】
《野有死麕》~直白鲜明的先秦爱情诗
后代诗歌写爱情,有的香艳,像花间派那些艳词;有的含蓄,像李义山那些著名的七律;有的放荡,像南北朝的部分西曲吴歌。
而先秦的爱情诗不同。那时的爱情,特别是普通人的爱情,直率、直白、直接,充满原始的人性,不隐晦而有野趣。《野有死麕》描写的,就是最直白鲜明的爱情。
先秦时期,农耕产出还不是很大,狩猎还是男人的基本技能,男人打到小鹿、小獐之类的猎物,送给女方,作为“诱之”的资本,顺理成章。而动人之处,在于女方的态度: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短短几句话,妙龄少女的热情跃然纸上,而这热切的渴望里,我们能感受的,唯有坦然、纯真,与淫色无干,如同日升月落四季轮回般的自然美好。难怪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收录的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篇,早期社会礼教制度尚未完全形成,社会风气较开放,古代男女对性的态度不像后世般受礼教禁锢,所以男女表达爱情还是比较大胆直接的。谈情说爱、男欢女爱是人纯真性情的流露,不能简单地用礼义廉耻的框架去看待。
如果按照后世一些经学家的理解,把男女情事都必须放入在“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匪媒不得”的森严礼制系统之内,就可能将原本用于歌乐的《诗》,变为具有浓厚道德附加与政治阐释的《诗经》,遮蔽了邦风乃至雅、颂之中的诸多细节。假如摒弃后来者强加的政治与道德标准,努力回到《诗经》时代体会这些诗歌,很多内容和情感都是符合人性和当时的社会秩序的。
《周礼·地官司徒·媒氏》言,仲春男女“奔者不禁”,则庶民之婚配并不固守六礼之约束。这样来观察邦风中的男女相悦之辞,其实,也是合乎周代的婚配之制的,奔而不乱,故而诸多邦风皆采之为诗而入乐,成为周制之写照。
顺便再说一句,本诗中“有女如玉”,使得温润透亮的“玉”成为千百年来衡量女性美丽的重要标准。中国独特的玉文化也与女性的各种美好品德结合在一起。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先秦时代《诗经》的发展(1)
~《诗经》是周代礼乐制度形成的文化产物
《诗经》产生在繁盛浓郁的周代礼乐文化背景下,因此与礼乐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周代统治者为了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维护贵族统治者的权利,加强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建构了一整套礼乐文化制度。
早在西周初期,鉴于殷亡的深刻教训,同时也出于统一局势的需要,周公对夏商时期的宗教仪节、行为习惯和生活规范进行改造加工,发展定型,使之成为维护国家统治的礼仪制度和思想准则,此即“制礼作乐”。
周公此举为体系周密的周朝礼乐制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孔子曾盛赞周代礼乐文化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礼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它有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仍然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
西周礼乐文化属于周代贵族专有,“学在官府”,吏师合一,从性质上说,基本上是官方文化、贵族文化,而其中所反映的思想基本上亦是官方思想、贵族思想。反映周代的典章制度、礼乐文化最可靠的文献是甲骨文、金文、《尚书》、《诗经》等,这些文献主要由官方完成,故章太炎曰:“周代《诗》、《书》、《礼》、《乐》皆官书。”
《诗经》中的诗歌除了采风于各地邦国,许多诗篇是掌握文化的周代贵族所创作,这些诗歌经过乐官、史官整理加工,大多反映周代贵族和百姓的各种生活状态、思想感情及其精神风貌。
《诗经》是中国上古时代社会文化与礼乐传统的特定反映和具体表现,是周代礼乐制度的直接产物与组成部分。《诗经》的出现和发展,既反映了周代礼乐文化的繁盛浓郁状况,又体现了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