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五十年前,乡村街道坑坑洼洼,通往村外的也是土路,走亲访友,大多步行,一个村里也没有几辆自行车。
那时候,赶集上店大多也是“11”号。每逢集日,在通往集市的路上,挎篮子的背兜子的,还有推小推车的,偶尔会有人骑自行车,步行人羡慕的目光追逐老远。
通往县城没有直达的客车,如果去远处办事,还得步行好远,到省道旁等过路车,有时候好长时间不见过路车踪影,有时等来的是满员的车辆,司机师傅见有人招手也不停车,等车人只好打道回府。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乡村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多了起来,如果有人去县城,大多骑自行车,这样来回还方便一些。
当年叔父与兄长均在外地工作,每年返乡再离家就是个麻烦事。听叔父讲过:他从工作地点到家,步行——汽车——火车——汽车,要倒好几次车,再就是每次返乡或离家,都有几个旅行提包,因此,上车下车很不方便,有时赶上车次晚点,只有耐心等待。
有好几次春节前返乡至县城,过路客车已满员行进,无奈之下,只好乘坐“二等”(一种加重人力自行车),从县城至家四十多里,除去给人力车主辛苦费外,还得管顿饭。
春节过后,叔父兄长要返回工作单位,我村在两县交界,过路车已满载,乘车前往很困难,因此,自己想办法去县城,有好多次,我与兄嫂骑自行车送往,选择的日子是正月十五,多数人过完元宵节才离家,认为此日出行的人少点儿,其实,都想到一块去了,有时候,这天离家乘车的更多,那时的交通不是很发达,车次有限,有一次竟然在候车室里待了一宿,第二天才乘上远去的客车。
当年,从远处驶来一辆汽车,吸引众多的人围观,新鲜好奇。多少次我与发小,相约去村北省道旁,看过往的车辆,并且一辆一辆的数,羡慕汽车司机,开起车来多么精神抖擞。
现在,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在村旁就能坐上公交车,并且六十岁以上老人乘车免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出行难彻底解决,人们再也不用为出行而犯愁了。
在乡村的街道旁,停着一辆辆汽车,那是乡民的私家车,小康路上,车辆疾驰。
2022.1.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