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说: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原因是,作为理智的人和作为感性的你,都有各自的主张。
我们常说让改变发生,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实这两个词的顺序是很有讲究的。你得先让情感有所触动,大脑才能听得进去道理。
当然你依然还会说:“道理我都懂。”
因为,当你说“道理我都懂”的时候,你其实是在说:“你说的道理我不想听。”他已经把道理放到了很远的,跟他无关的位置上了。
改变需要情感的触动。如果没有情感认同,就不会有改变的发生。
人既容易被焦虑、恐惧这样的消极情感触动,也容易被爱、怜悯、同情、忠诚这样的积极情感触动。
可是,到底怎么才能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带来改变呢?
人们习惯的方式,是用焦虑恐惧,也就是用恐吓的方式来促成改变。
原因是,焦虑和恐惧的力量最强大,最容易被激发和控制。比如:
在学校里,老师会用批评来让学生听话;
在工作里,公司用末位淘汰制来让员工努力干活。
我们也总是习惯用自责的方式来给自己压力,觉得这样能促成进步和改变。
每次面临改变的时候,我们都会分裂成两个自我:一个上进、正义的自我,一个堕落、邪恶的自我。
上进的自我总是责备那个堕落的自我,而堕落的自我,经常会无地自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焦虑和内疚就这么产生了。
我们本能地相信,内疚和自责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改变。就像小时候,我们淘气、偷懒,严厉的老师或者父母就会监督我们做作业。
成功学也是这么喊口号的:想成功吗?就要对自己狠一点。
你可能也会经常对自己说:最好能把自己骂醒,如果不能改变,那一定是你骂得不够狠。
那么,内疚和自责真的能推动你改变吗?当然不能。要不然我们也不会一边内疚自责,一边拖延着不愿意改变了。
原因在于:很多你想改变的应对方式,比如:吸烟、游戏、拖延,就是为了应对焦虑和压力而产生的。
现在,内疚和自责增加了你的焦虑和压力,那你会用什么办法处理它们呢?当然还是吸烟、游戏、拖延这些老方法了。
所以,越是自责,你就越容易放纵自己。这就陷入 “放纵——自责——更严重地放纵”的恶性循环。
用焦虑、恐惧、内疚的情绪来激励自己,你就只会焦虑烦躁地在原地打转。更何况,内疚和自责还会降低你的自尊,让你觉得自己懒惰、一事无成,进而破罐子破摔。
要知道,那个你责备的自己,也正是那个要承担改变责任的自己。如果你都已经把自己骂得士气低落了,那你还哪里有勇气和力量去改变呢?
也许你要问:真的是这样吗?我看过周围有一些人对自己要求很高,有很高的效率,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难道不是把内疚和自责当做动力吗?如果内疚和自责没有用,那他们又是怎么维持对自己的高要求呢?
其实,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对自己提高要求,而在这种高要求背后,你对自己究竟是厌恶,还是爱和期待。只有后一种感情,才是触动你改变的力量。
所以,你对自己还好吗?想起自己的时候,你是带着厌恶和憎恨,还是带着爱、同情和期待呢?希望我们都能更爱自己一些,只有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收获更美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