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出差代县,这是命。
这一次是从大同到代县,车上只有6个人,可能是司机考虑成本问题,没有走高速。中途到山阴的时候遇到堵车,在车上正好拍了这张照片,感觉还不错,草青山远,云淡风轻;晋北的夏天确实凉爽,“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此情此景,最适合抒情。

足足三个小时才到代县,代县不大,这个门楼就在正街,一眼就看到气势宏伟,不愧是古代名郡。道路都是仿古砖,却可以通车,很符合代县的风格。

代县历史悠久,自古军事重地,一座雁门关,一半华夏史,与偏关,宁武关,并称外三关,虽然来代县多次,至今也没机会去过。公元前196年,高祖的第四个儿子刘恒,被封到代国,当时年仅七岁。不敢想象,年仅7岁的他是怎样在这偏远之地立足,又怎样治理他的国家。正直初春,晋北之地还有些冷,身为代国之君的刘恒,踌躇满志,跪在代国国碑之前,立誓要使代国国富民强。7岁之志,宛若惊鸿,为后来成为一国之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便是有名的“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一人有为,庇荫三代,实在令人敬佩。如今,走在文帝走过的路上,2000多年的岁月,代国的土地还是这样的令人感怀。

周围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灯红酒绿,有的只是道路两侧整齐的三层小楼。旁边的数郁郁葱葱,像列队的士兵,迎接八方来客。


代县边靖楼位于代县的正中心,砖木结构,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于成代七年(1471)火烧后,增台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年间重修。1999年代县人民政府又一次大型重修。几百年的塞外风霜,令它铁骨铮铮;守卫北边,使之安宁,便是它的意义。也有人说是为了纪念明代将领唐胜宗、陆仲亨平叛山西的元兵叛乱而修,不得而知。站在楼下,雄伟之势扑面而来,甚是震撼。它的作用听说是在古代用来与雁门关互通信息,相当于烽火台的功能,在通讯不发达的当时,作用可想而知。
代县除了雁门关,边靖楼,还有一个名胜是阿育王塔。雁门关较远,离代县县城约30公里,边靖楼和阿育王塔则在城里,后者在县城府后院,参观免费,车都可以开进去,很是方便,这点要为当地的政府点赞。因为出差,比较忙,有机会再去看吧,网上倒是有阿育王塔的照片,这里就不发了。我还是喜欢发自己拍的照片,毕竟去过的感觉,自己拍的都不一样。
晋北在古代就相当于边境,是汉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过渡之地,多事饱经沧桑。几多风雨几多伤,多少忠骨埋他乡,无论谁对谁错,都是历史,都是我们值得缅怀的中华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