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史记》:礼、乐、律三书

《史记》:礼、乐、律三书

作者: 煊予 | 来源:发表于2024-01-01 23:49 被阅读0次

礼乐究竟是什么?

礼是礼仪,就是各种礼节规范,按照人情制作礼,按照人性制作仪。礼代表一种等级秩序,最初是用来规范贵族行为的,平民不受礼的约束,也没有资格享受礼乐,即“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时期,诸侯们僭越,开始惦记周王的宝座,享受周王的待遇了,这种现象称之为“礼崩乐坏”。

周公为什么要制礼做乐,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究竟好在哪里?

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为了吸取商朝统治者奢侈享乐导致国家灭亡的教训,周公制礼做乐,礼乐制度由礼和乐两部分组成。

到了春秋时期,礼乐出现“礼崩乐坏”现象,孔子极力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他要求人们用礼节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认为只有恢复礼乐制度,人人相互关心,彼此尊重,才能解决社会问题。

到了秦汉时期,无论是提倡法家思想的秦始皇,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汉武帝,都主张以礼来规范民众,这个时候的礼与以往的礼不同,贵族没落后,礼下沉代表的是一种平民文化?成为全面受到约束的制度,以至于我们现代人还在守着这种礼的规范。几千年的礼乐文明,早已内化成为我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司马迁为什么如何重视礼乐?

我们都知道《史记》有八篇《书》,而《礼节》排第一,《乐书》排第二。司马迁这样的行为排布,足以见到他对礼乐的重视程度。一个人的生长离不开他的生长环境,司马迁生活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汉武帝时期,他的教育环境决定了他对待礼仪的看法与态度,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自比为周公、孔子,理所当然成了礼乐的宣传者。


古代的礼和现代的礼有什么不同?

我们都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可是古代的礼仪和我们现代的有所不同,古代的礼是一种管理,教化人的方式,是一种规化,从内在教人去判断什么行为是正确的,养成基本的价值判断。按照人的身份分三六九等,规定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履行什么礼仪和义务。说白了,就是用来区分等级的。

儒家文化中,或者说,中国古代文化中,其实讲的都是不平等,并衍生出君子,小人这些概念。那么乐又使得大家亲近起来,让社会更加和谐。

我们可能会觉得千年后的礼乐早已过时,被时代所抛弃,但是无论是和谐社会的号召,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关心,亲切的问候,礼貌的握手,都是礼乐在新时代换发新的生机。

相关文章

  • 史记“八书”

    《史记》“八书”,分为《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淮书》八个篇目。其中,“礼...

  • NO.25:摄影的减损之道

    君子以谦退为礼,以减损为乐,乐其如此也。——《史记·乐书》 何止是君子之道,摄影之道也守“减损”的大原则。这里说的...

  • 这是一种创造——《史记·八书》阅读札记

    文/涅阳三水 《史记》依然慢慢在啃。 虽然之前也啃过许多书,但面对《史记》依然是惊慌无措的感觉。 八书,包括《礼书...

  • 《<史记>研读》80:礼书(三)

    礼书(三) 古代的战争兵器,就是戈矛弓矢罢了,但敌国却不等着我们使用就已经降服。一不用聚集城郭百姓,...

  • 《<史记>研读》83:乐书(三)

    乐书(三) 大乐和天地同和,大礼和天地同节。乐与天地同和,所以万物不失生长;礼和天地同节,所以才要祭祀...

  • 《礼记卷三·王制》9

    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

  • 何为儒家六艺?儒家六艺与周礼六艺有何区别?

    通常我们所说的六艺,是指《周礼》中描述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然而,儒家的六艺有所不同。《史记·...

  • 礼 赋-读《史记-礼书》后记

    礼赋-读《史记-礼书》后记 礼者,人世之规矩也;上承乎天,下承乎地,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礼者,罗列...

  • 论语综述三:孔子的教学成就

    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其中还有“十哲”一...

  • 礼崩乐坏的解读

    《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经。 有句话: 礼崩乐坏,天之将乱。 1 以前,谈到礼,我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史记》:礼、乐、律三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kkp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