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看见”是一种能力,它要求人们不仅仅用眼睛看,还要用心去理解和感受。
看见孩子就是能够通过孩子的外在表现,关注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在感受、意愿和动机,对孩子的真实需求给予积极及时的回应。
孩子的每一种情绪背后都有可以理解的原因,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比如对爱的呼唤,对关注的寻求,对独立的渴望等等。对于孩子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每个父母都能关注和给予,但对于孩子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精神需求却常常会忽视。很多时候,我们给予孩子的只是我们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真实的需求。
爱孩子从真正看见孩子开始!
1、早晨穿衣服的时候,本来小宝已经穿了一个薄保暖内衣加外套,这种天气已经正常了,但他还想在外面穿另一个外套。
我说:你如果穿这个外套就把里面的脱掉吧。孩子说:不脱,我就想这样穿。
既然他这样说了,穿衣又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我就没再与他争执,我说:可以,冷暖的感受是你自己的,如果你觉得需要穿你就穿吧。
这一场景也让我迅速想到: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那分明就是对孩子的控制。
孩子非要多穿一层衣服,也许是他真的感觉到冷(我要看见孩子的感受),也许他只想自己穿衣作主(我要看见孩子的需求),但不管出于哪种原因,我都要给到孩子足够的允许。
2、带小宝到超市买东西,非要买一个饮水机造型的小馒头。
按我的意见如果想吃小馒头,就直接买一包小馒头,而且是牌子的。这个饮水机造型的一小馒头比较少,二也不是牌子的,就是带个小玩具。
如果按我的消费观,吃就买吃的,我就买玩的,但孩子毕竟没有我这样的年龄,当然也没有这样的理念,他想要这种带玩具的零食,也符合他的年龄特征,有吃有玩。
于是我没有企图去劝孩子,我只说你喜欢什么就买什么,等买完回来后,孩子还给我说:妈妈,你看,吃完小馒头还可以用饮水机喝水,这玩具还能玩好长时间了。
庆幸自己看见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去劝阻,更没有去控制。
3.晚上小宝给我背课文,第1次背,快背完了,想不起来了。于是又背了一会儿,从头开始背第2遍背,又有几处小的错误。他还要第3背。
我说:这篇课文需要背诵打卡吗?孩子说:不打卡,就给家长背。
我心里想着:这就可以了,又不是必须要背诵的课文,熟悉熟悉不就行了吗?但看孩子没有结束的意思,依然把背错的地方继续读,愿意继续给我背,就让我对着耳朵听听,我就不想听吗?我要拿出更大的耐心,我要看见孩子想背好的心,看到孩子学习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