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三》作者是杨绛,这本书应该是写于杨绛晚年女儿离世后所著,因为后文写到女儿因为得脊椎癌症提早离世,当时杨绛80多岁,两位白发人送黑发人,文章通过回忆记录描述自己从留学时光到步入晚年后的生活场景,整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大章节记录回忆杨绛的生活(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阅读这本书我用了三天时间,大概花费时间不到10小时,整本书的第一二章节和后文杨绛一家人的书信仔细斟酌咬文嚼字,第三章节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大概过了文字,因为这部分是杨绛重回忆自己曾经走过的生活场景,比较细,零碎,我实在没有耐心看下去,因为看别人一点点描述自己怎么过日子,总有点无聊(如果拍成电视剧或许自己也不会坚持看下去),大概看了文字内容,描述的都是杨绛跟丈夫田钟书从留学到女儿离世的晚年生活,生活细节描述比较详细。
从这一家人的生活场景中可以看到正如此书封面上写的这句话一样: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杨绛和田钟书都是从清华大学到英国剑桥大学的留学生,杨绛和田钟书对学术的追求和造诣应该是那一代人或者现代人膜拜的对象,即使到晚年全家对书本依然是无比热爱,书中有一出这样描述,比起浪费时间做一些无趣的事情还不如阅读(不是原话,意思相近)。全家人在生活中始终相守相助,但又不得相聚相失,关于这句话如何理解可以继续看下面的文字。
舍友问我读完这本书了,可以分享出来听听,整理思路,除了上面的文字外,还想表达自己对杨绛一家人生活如此细腻,如此温暖,一家人可以如此相知相守的妒忌与羡慕,以及一家人在事业上取得如此高的成绩。
下面是我读书感触比较深的文字,记录下来,也算是读书的收获了。或许有的文字你无法理解,看完这本书可能更明白点吧。
1
平凡人的生命,伟人的生活都是平凡而神奇的相似的,晚年生活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长久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这个道理放到现在依然受用。
2
如果有机会和自己的妻子相伴到老,你会先走一步还是等待老伴离去后你再长辞人世?(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是由疾病和寿命做主,这个好像自己无法决定,也许在电视剧里面才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吧,愿意为了某一个人牺牲或者苟活。)
在我看来,先离开的才是幸福的,因为在离世的那段时间,她或者他一直陪在你身边,你并不孤独。
3
第三章节,作者回忆记录自己的生活细节,无法继续专注咬文嚼字了,如果想要坚持阅读这些文字,继续阅读文字,作者生活的观念以及三个人互助互守的生活场景应该会打动到自己,喜欢温柔细腻的生活,羡慕一家人相知相助相守的生活场景。
4
杨绛家庭成员关系:妻子杨绛、丈夫田钟书、女儿田媛媛。杨绛和田钟书都是清华大学学生,两人一起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学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造诣(文学博士、翻译家等等),杨绛钟爱写小说,女儿田媛媛是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5
要学会过日子!
杨绛因为吃不惯金家的饭菜又加上住的地方狭窄所以打算搬到新的住处,想出花样,准备租一套房子,对于她的想法丈夫田钟书是反对的,杨绛一个人找到了合适的房子后就领着丈夫一起看房子,这时候两个人是配合的,描述中并未出现两人如何争论不休的场景,姑且认为他们能够坦然生活中的观点不一,这让我想起李笑来老师跟妻子从未有过争吵一样,生活中的两个人至少有一个必须是“智慧的人”。
6
杨绛住产院时对田钟书做的种种“坏事”,我回公寓后,真的全部修好了(比如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把台灯砸了等等)。
田钟书颧骨上生了一个疔,杨绛请教英国护士最后治愈。
在病榻上病危的田圆还时常写信给杨绛如何做简单的饭食。
三个人对彼此照顾,完整紧密的一家人,总能温柔对待彼此,一个很大的原因应该是文化修养产生的结晶吧。
平凡人家不期待或者奢望全家人能有如此细腻的日子,但还好大多数人都可以生活如一条绳,心往一处使,但是彼此间都能理解彼此的心思的却是极少的。有的家庭也是幸运的。
7
杨绛女儿田圆因脊椎癌在60岁左右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自己平躺在病榻上无法动弹时还让护士帮忙拿着纸给自己的母亲写信,教自己的妈妈如何做简易的饭食,而这时的她已经无法进食。田园喜欢阅读,在病榻上忍受疾病带来的间痛,依然享受阅读带来的快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