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不愿意写这样的文章,这似乎对于90、00后来说是一定层面上的道德绑架。
昨晚,隔壁学校的一位一个学工系统的负责人给我打电话,期望我去给他们的新生进行一场讲座。就是讲讲学生的大学规划、人生规划诸如此类的话题,内心抗拒,碍于情面不好拒绝。于是也想到在简书分享一些简单的观点。
每年新生入学,因为层面在学工系统待过的原因,总是要站在自己学院的迎新台去面对每一位新生及家长。 当下大学校园90后成为主流,而父母基本为60-70后一代。独生子女群体的大学生,在家受到多重溺爱,造成自我意识强。加上家长们中小学阶段“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灌输以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急切的心态,孩子们背负的压力也很大。“自我+高压”为新常态下新一代大学生的主要特色所在。
来源于网络自我:孩提时代来自家庭环境的溺爱造成的自我意识,容易演变为自私、不能吃苦、不能吃亏、控制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适应能力慢、不愿意协作等。
高压:来自家长的高期望值,备战高考的疲惫等。一旦松懈,一“懈”千里,将覆水难收。容易以“游戏”人生,肆意放纵自己等方式来泄压。
孩子们上了大学,四年后变成大学上了你孩子,这是家长和老师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大学可以让你成才,也可能“毁”人不倦。
在大学,虽然世人总是诟病我们的大学,却从来不反思自己,其实学习就只是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考试不过是一个比较低级的考核形式。
一、床前明月光——独立思辨能力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先辈就有说过,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经历过高考后,这只是给你开了一扇门,就像窗前的月光一样,朦胧却不明显。
开启的这扇门,就是要开启自己的心扉,培养自己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在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上,要和高中生有所区别,很多事情没有标准答案,你要做的不一定是无限的去靠近那个标准答案,而在于你自己思考的过程。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限于课堂与书本;思考问题、谋划未来中,不再禁锢于老师和家长,要开始培养创新的意思和独立思辨能力。
你的生活中和同学圈,总存在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的较量。对伪、恶、丑的正确辨识和认识,才能留存和更好地弘扬你内心那份独有的真善美。同学、室友中总会与你的信念、价值观、生活习惯相冲突的,以理解和包容的心态处之,你才会发现,校园里更多的是正能量。反之,你也可能会误入歧途、迷失自己,走入与自己初衷背道而驰的方向。
来源于网络二、飘扬的思絮——变被动为主动
第一次离开家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第一次背井离乡、独自远行,有了充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大学应该不会再有家长的精心呵护,不会再有高中班主任从早到晚的叮咛,不会再有任课老师苦口婆心、反复的解题示范,大学老师上完课夹上包就走人。也就是说,你不主动表达你的诉求,比如有什么问题,或者还有哪些没有听懂的,老师一般默认为你已经是全部OK的同学。
这种默认充斥着整个社会,就像一种思絮,你不说,他只是在你脑海里飘扬。
在迈进大学之前,一门数学可以学三年,高一没学好,高二继续努力。大学里,一门课一学期上完了,也就完了。除了补考和重修,那就是滚蛋,和成绩单上永远缺失的遗憾。
如果你还是被动接受教育,被动与人交流,你可能随便找个理由每天睡到自然醒、肆意翘课、通宵打游戏、甚至放纵自己。你也可以有N多的理由不按时交作业和实验报告。
迈过这道坎,就是要学会由中学阶段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主动适应大学生活、适应课堂,主动转变中学时代的学习观和考试观。
来源于网络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从平庸到优秀
有调查显示,大学里20%的同学整体情况处于下游,60%在混或处于迷茫态势,属于可上可下的群体,还有20%的同学表现优秀,呈现一个近似正态分布。这个现象,也符合一般样本的统计规律性。如果把横坐标看成学生群体综合表现的等级,正态分布的峰,类似群体的中游(平均)水平。越过这座山(正态峰)对应的横轴线,你就可以从平庸走入优秀的行列。
其实大学,不过是一个经历,一个可以给你若干次试错的经历,过了就是过了,试了你就知道了。其实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是成功,这种评判标准太多了,对于孩童来说,第一次自己上厕所就是成功,第一次独立吃饭就是成功,大学,你甚至独立找到厕所都算是一种成功,要成功太容易了。也就是谁都没有绝对的成功,也就是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成功,但是我知道什么是失败,失败就是放弃。什么是人生的成功?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人生是一种经历,或许在几十年后,我能给我的后代讲的是他们的先辈,我曾经经历了什么,而不是我得到了什么。
来源于网络相信以下两点:
(1)进了大学,大部分人不再拼,你稍微拼一下,就可能走入20%的优秀队列。当然,一旦松懈,也很容易落入平庸区。
(2)不论身处任何一个群体,如果你始终保持在平均水平以上,那么一旦整体平台提升了,你也在无形中上了一个台阶。
翻越了这座山,你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