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
夜色浓重
独自漫步于林间小道
忽觉脚下异样
似乎每片土地都有动静
这时
我听见汽车抛锚
和人坏掉的声音
我看见背后恐怖
和人丢失的影子
当我穿行而过
不顾岁月激荡
人潮汹涌
莫名觉得非凡
转瞬却又平庸
日后旧疾复发
挣扎间才得以看清
裂开的掌纹
和绽放的花朵
盛满手心的芬芳
和时光温柔的沉淀

华灯初上
夜色浓重
独自漫步于林间小道
忽觉脚下异样
似乎每片土地都有动静
这时
我听见汽车抛锚
和人坏掉的声音
我看见背后恐怖
和人丢失的影子
当我穿行而过
不顾岁月激荡
人潮汹涌
莫名觉得非凡
转瞬却又平庸
日后旧疾复发
挣扎间才得以看清
裂开的掌纹
和绽放的花朵
盛满手心的芬芳
和时光温柔的沉淀
本文标题:人世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krduttx.html
网友评论
阿琴姑娘的人世变化,巧妙的设置在一个被动接受的环境中。在漫无目的行走时猛然发觉的周遭剧变与渐渐感悟到的沧桑变化,把变化的轻重缓急拿捏的恰到好处。
这和我们的认知是吻合的。
通常能被很快察觉到的变化都是猝不及防的,这个猝不及防包含了两个意思,一个是被动发生,另一个是发生剧烈。
而那些需要经过岁月的沉淀才能在某个等待的路口自然而然浮现在脑海的人世感慨,大多却是主动发觉且温暖酸涩的。
这种不同正是阿琴姑娘“人世变”的变化所在。
我们在人间行走的途中,难免要遇到挫折磨难,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叫我们难受的喘不过气,挣扎时不免会磕着碰着落下些伤病。
过了这坎儿,安安稳稳的,就好啦~
然而变化不会因悲伤而发生,也不会为安乐而停止,它是持续而稳定的自然规律,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我们之所以感受不同,其实是心态不同罢了!
被动与主动,是战争与和平。
回到诗本身,四节的诗我把它分为两部分,前两节是一部分,表现变化的被动与突然;后两节则是变化的从容与体悟了。
而在内容方面,我要多说一声佩服。
阿琴姑娘很聪敏的用到了“行走”这个意象。
“行走”本身就隐含着变化,走马观花说的就是变化在眼里的直观印象。
而扩展开来想象,“行走”想要表达的更多的却是变化的延展性。在人生“行走”的途中,我们把变化捏扁搓圆,看到的、听到的总在身后,慢慢在我们心里成形的,是那些在遥远的记忆里依然历久弥新的真实感受。
所以“行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用来展现同样行走的变化算是相得益彰了。
“我听见汽车抛锚和人坏掉的声音,我看见背后恐怖和人丢失的影子”
我很喜欢你用这句诗来形容变化的激发态,读起来很过瘾,似乎有互文的感觉。
后面非凡与平庸的恍惚感也很有意思。
独自穿过岁月人海寻觅等待,而今现实理想交相错过,追忆或直面,都是一种怅然隔梦的距离感,蓝瘦香菇!
到最后的旧病复发的醒悟,却是过了一段不短的残酷时光。
最后一节的“日后”,多半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但我希望那时候你还在路上,还在行走。
若换成类似“途中”这样依旧在路上的词,也许会多些一往无前的意志,也可以连贯起全诗生生不息的动态变化,像是在说:“嘿!这还不算完咧,再来”
我希望你能一直行走,即便伤病缠身,也别停下。
你皲裂的掌纹如花,是无情岁月的雕琢,若有那一刻的芳香,全是你自己的温柔。
我听见汽车抛锚,和人坏掉的声音-----人坏掉的声音,是否改为人失神的声音?汽车抛锚是可大可小的故障,而人失神则是一时不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