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老师
文:Recycler
72/158.2837
之前,因为一篇文章关注了一位老师的公众号。这位老师的文章揭露人性丑恶入骨三分,时事新闻分析得透彻入里,宗教迷信批判的条条是道。这样的老师在浑浑噩噩的人群中算是凤毛麟角,见到如此明理,如此敢说真话的人,我从不吝啬我的崇拜之情。
可惜捉襟见肘,也不曾打赏过。看文章入迷之后也忘记了点赞。我以如此态度对待这位老师,自觉的有点惭愧。
看过这位老师的一些文章之后,我发现了个问题。大部分的文章只是批判而已。翻过来覆过去都是那几条论点,像是在关于“路人冷血,不救助伤员”的文章中,全文慷慨激昂,痛批路人的麻木不仁,进一步把这种恨延伸到大部分国人。有点鲁迅的味道,确实在他的很多文章中都提到了鲁迅,这位老师算是继承了鲁迅的衣钵,期待骂醒国人。
如果能骂醒人性,鲁迅早已将他们骂醒了。批判、咒骂未尝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这种方法对于厚脸皮的人来说,收效甚微。最后还惹得自己一身气。老师!气大伤肝,注意身体。
如果批判不是一种解决方法的话,那老师的大部分文章只是批判而已,并没有拿出其他有效的解决办法。不免要问,只骂人不想办法的老师,算是好老师吗?
带着这个认知,又看了其他老师的一些文章,出现三种情况。
一种情况,如开始那位老师一样,从文章中透露出批判,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怎么做都不对。这样的作者和文章不算少数,就是没有像样的解决办法。
二种情况,比之前提到的老师好一些,发现问题,想到解决办法。并且发毒誓保证其方法是唯一的办法。只有众人坚信其办法,就能解决各类矛盾。像是一些老师坚信,只有民主自由才是国家唯一的出路。这种坚信,来源于历史经验,来源于其他国家经验,来源于由历史总结的发展规律。由过去推导将来,坚信其理论学说就可以救国救民。
三种情况,有这样的老师,给你指出两条以上的选择。每项选择,都各自指明了优缺点。剩下的就让读者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选择。像是桑德尔在《公正》课里提到的火车难题,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正义的含义。
这三种在网络时代常遇到的老师,他们的文章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善于发现问题批判的最多,善于引导读者自我辨识的最少。这也印证了智慧高低在人群中的分布。
并不是说那些善于引导的老师就是好的,这有点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味道,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人生阅历,选择自己认可的道路。这样往往把学生引向各个极端。有的极好,有的中庸,有的极坏。社会出现极坏的人,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是这正是自由引导的结果。
也并不是说只会批判的老师是错的,我敢说鲁迅老师错吗?我没这胆!鲁迅出现的年代有其历史背景,人们已经到了吃血馒头的地步,愚昧无知的意识根深蒂固。给他们多个选择,或是给他们一条光明大道,他们并不没有认识到这是在帮助他们。人们智慧的局限性,人们没有分辨能力,也许此时“批判”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现在社会再将“批判”拿来活学活用,甚至当做唯一的办法,就有点与时代不符合了。首先,民众至少都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极少有人相信“血馒头”能治病。其二,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每次出现交通事故,麻木围观的并不是一批人。这说明围观成为了民众普遍现象。这样说有点绝对,如果有机构可以对这些围观的人做一下社会调研,也许围观的人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收入不高,时间充沛的人。我们不应该总是批判这些人,我们要想一下这些人的特点,是因为这些人有点知识后理性的选择围观,还是出于好奇心而围观,还是人群的随众因素。等等。这是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应该考虑的问题,然后选择一条适中的方式改变这种行为。而不是一味的骂这骂那。
还是那位老师,以批判社会陋习出名,号称有十五万粉丝。只需他批评别人,不需别人批评他。一旦有人指出他的问题,这位老师就说“你连一毛钱都没打赏我,凭什么批评我”言外之意,我收了你的钱,你才有资格批评我。有人针对“打赏”这事批评他,“一个把所有问题都看透彻的人,为什么这么执迷于金钱呢?”他回应“我就是一个俗人,有钱才能更好的创作。”
感觉这位老师说的都在理上,说的对方哑口无言。我翻来覆去琢磨这几句话,总是感觉怪怪的。
首先要肯定这位老师智慧异于常人,读过的书也多于常人,分析问题的见地也超过常人。如此完美之人,为什么恐惧于别人给他的批判呢?凡是读过几年书的人,都能理解多元文化的意义,也都憧憬着多元文化的未来。多元文化并不是简单的“你喜欢狗,我喜欢猫,彼此理解彼此的喜好,相安无事”这么简单。在这之前还要经历“你喜欢狗,为什么不喜欢猫”的指责。这是一个过程。自己领悟了多元文化的意义,其他人不一定理解其中的意义,难免有非议。民众的智慧并不是瞬间就爆满的,是需要一定的过程,是需要消耗一些时间。那些先有智慧先认可多元文化的老师们,不要打着“多元”的口号干着“一元”事,有时候是需要一点牺牲和奉献精神,容忍那些智慧不足、只认可“一元”的人们。唯有此才能影响改变那些“一元”的人们。这个过程很辛苦,很漫长,不能因为自己一时没有忍住“一元”的批判,就把自己复归为“一元”的群体。牺牲和奉献才是当今时代给予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
最近看到一句话,大意是,一个知识分子最大的矛盾,一方面要求个人自由平等、不受约束,另一方面又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现状。现在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
接着,我有点搞不明白“收入”和“创作”的关系。难道写文章的数量和质量与收入成正比?每个月挣十万和每个月挣三千的写出来的东西不一样?我一直认为写作与思维及阅历是主要关系,钱只是次之。这又回到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钱挣多少算够?!每个人的标准不同,当满足基本的温饱之后,那就看个人把精力放在何处。继续放在吃喝玩乐上,那属于享乐主义者;把精力放在读书、工作、信仰上,那属于灵魂的追求者;那些把精力平分在各个方面,既想吃好又想有思想,那属于生存者。我们觉大多数都是属于最后这种人,为了生存的更好,为了获得更多的精神食粮。那位老师也属于这其中的一员。走大众路线没什么不好,仰仗着自己还有几分智慧,可以在创作领域和生活方面获得更多的成绩。过多的追求物质生活,这也就造成这位老师只是分析出问题的原因,并没有精力去思考解决办法,更别说去实践自己的方法。自古以来,磨难是创作的源泉,过多的享受反而写不出有深度的文章。正如老师自己所说,“我就是一个俗人”。俗人永远也逃不开“名利”二字。也许超脱了名利,老师会成为当代大作家,老师的粉丝将不止目前的十几万,打赏也不止两三万。也许目前的状态,就是他最自在的状态,不说答案只揭露问题,批判一下异己,消费一下粉丝。
虽然我对这位老师意见颇多,但是我还是继续关注,一是这位老师确实读书多见识多,我还是要向他学习。就像上学时期,老师再怎么打骂我们,我们还是去热衷追随老师的步伐。有智慧的人太少了,这是没办法的事,追求智慧,满足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二是看他这种“俗人”性格的结局会是怎样。如果他都能靠“没有对策的批判”大富大贵了,可见民众无知到何等境地。都说解决办法总比问题多,能想到问题的是多数人,能想到办法的还毕竟只是少数,真正去实干的更是少之又少。
~~~~~~~~太长不看~~~~~~~~~
简版:多说两句的功夫,事就办成了。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