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来自心灵的感悟,唐诗是古代诗歌创作的一座高峰,千百年来,被人们仰望。
或许,有人会以为,诗歌的创作只需要灵光闪现,心有所动,便可以了。因为在他们看来,诗歌就那么小几十字,容易得很。我们的简书规则的制定,对诗歌并不算友好,其中或许就有这个方面的因素吧?
但是在我看来,没有厚实的生活积累,没有浑厚的文化基石,没有深邃的知识修为,没有扎实的诗词素养,或许会写诗,但绝对写不出好诗!
正式基于这样的一种观点,我深感自己的诗词素养之不足,以至于局限了我创作的水平。因此,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那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把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全部通读一遍。力争每一次学习都留下自己的学习笔记,记录在这里,与友友一起欣赏。
初心当然是好的,但有人认为我前面的学习笔记违规了,或许是简书很偏爱我吧,因为这类笔记体的文章在简书实在是不少。然而,作为合伙人,我还是选择守规吧,神的意志总是不容抗拒的!
但是我的学习绝对不会停止,我们应该学会迎难而上,我的笔记体学习心得也不会停止,不过总的得换一个写法,比如古诗的翻译吧,你不能跟别人一样,但那又怎么可能呢,古诗的翻译不就是大同小异吗?于是,我只好选择改写。再比如说诗词的赏析吧,千百年来大家形成的定论,你还能玩出新的花样来吗?所以只好写自己的一点读后感悟吧。只是这样一来,真的很别扭!
今天学习还是王昌龄的诗——《塞下曲》四首中的一首,是《唐诗三百首》中五言乐府卷中的第二首。笔记如下:
塞下曲(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我的改写】 塞外的天气真是冷呀,牵马饮水,能感觉到水的深寒,中原和江南的秋风是凉爽的,但这里的秋风确实格外寒冷,如刀如剑,刮骨割肉,连河里面的水都被吹得冰寒刺骨。这一望无际的大漠啊,埋葬了多少保家卫国的英雄。太阳还没有落下地平线,昏黄的夕阳余晖中,临洮隐隐可见。当年的那一次鏖战,多少豪杰壮士在这里为国捐躯。一年四季,黄尘弥漫,那战死者的白骨,都杂乱地埋葬在遍野的蓬蒿之间。从古到今,多少战士长眠在这里啊,如此令人钦佩的同时又心生唏嘘之意。
【我的理解】 读着这首诗,我从字里行间感到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但王昌龄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诗句中并没有一句甚至一个字的议论。所有的情感和情绪都隐藏在栩栩如生的景象描写之中。这里没有一个议论的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的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我以为这种写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感谢你的来访!柳枝儿愿意扶持新人成长,首次买会员有全额奖励,对于有志于在简书发展的新人(坚持日更,保持热情),根据实际予以一定的支援、发放诸多的福利(限本人会员)。想买会员的简友请按以下操作:
1.点击柳枝儿会员大使链接购买,你可以获赠200简书贝(仅限首次)。
2.你还可以先简信我或留言,我赠你180贝助你购买会员(仅限首次)。
3.成为本人会员后,可以享受后续支援(资助买会员)、日更奖励、推文奖励、推荐会员奖励等多项福利。
具体可简信联系本人,福利多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