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适合学术文章、论文以及非虚构类写作的书。不过我觉得就算不是写作,那么里面介绍的方法和原理对我们阅读一本书,或是写些感想什么的也大有益处。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甚至可以列在阅读书单里的首位。
我们大多数人读书没有做笔记的习惯。哦,当然我们会在书中“重点的地方”划下划线,甚至会在旁边留下评论和自己的一些想法。我们常常认为这样已经在书上留下了我们读书时的痕迹,肯定对我们有帮助。
也许是的,但帮助却不大。试问自己很多时候是不是很少再去翻阅那本做了很多记号的书,又或是当自己想起在书中留下一些观点又想引用时却翻阅了很久才能找到?
我自己确实经常遇到上述的情况。这表明我之前如此记录的笔记真的不靠谱。那么在笔记本上整句或是整段摘抄书中内容,再写上自己的评论呢?这当然很好。只是这样真的很耗费时间,我也尝试过,不过很快就又放弃了。
那么到底怎么做笔记才更好更有效呢?
那就是运用“卡片笔记”。书中介绍的是德国20世纪著作最高产的社会学家卢曼的“卢曼卡片笔记”法。卢曼能有那么高产完全离不开他的卡片笔记。
很多人都会使用卡片笔记法,但卢曼的方法有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多了一个卡片盒。很多人使用的卡片笔记法是单纯将记录着读书感想或心得卡片放在一个盒子里,然后翻阅寻找题材继而写作。而卢曼将卡片盒分成两个,一个是“文献笔记盒”,放卢曼读论文或是学术文章或是其他书籍的笔记;一个是“永久笔记盒”,这是卢曼对文献笔记所作的思考和灵感,一般是比较简洁的文字。
这样初看好像卢曼的卡片笔记也没什么特别的,但其实随着作者的介绍,卢曼的卡片笔记的奥妙才一点点的展开。
首先,卢曼对文献笔记的要求很高。他强调阅读时就要准备纸笔,阅读完一篇文章或是一段内容,当然也可以一本书,那么必须要用自己的文字来概括文章的内容,而且要清晰表达原文的意思。按作者的说法是“详细阐述”,只有自己能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详细阐述所阅读的内容那么才算自己理解了,才能进一步“内化”所看所学的知识。这不是说一定要写得有多好,最起码自己要能理解,而且主要是先完成,后面再完善。而且随着自己阅读量的增加与阅读水平的增强,回头修改也完全可以。
接着,卢曼会对自己所作的文献笔记进一步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想和收获或是疑问和不解,并做好相应编码。然后将这些文字卡片放进“永久卡片盒”。而如果这次的卡片标记是13,那么如果下一次有另一张类似主题的笔记卡片,则卢曼就会在此卡片上标注13a,或是13a1,并放在上一张卡片的后面。很多时候一个主题下面就有好几张笔记。就是说相同主题或是类似主题的卡片都会有相应的编码以便更好搜索和联系。
注意,卢曼的卡片笔记从这里才开始与众不同。那就是随着永久卡片盒里的卡片越来越多,他会经常性的翻阅这些笔记,然后思索、寻找这些卡片之间的联系,很多时候不同卡片之前就会擦出火花,催生意想不到的想法。这种卡片笔记就像是一种“复利”笔记,随着数量的累积和频繁的使用将会产生指数级的效果。
有了这些永久卡片盒里的卡片笔记(卢曼一般用A6大小的纸张),我们写作时就不用面对那种“对着一张白纸或屏幕努力回忆搜索却什么也写不出来”的困境,因为从无到有很难,但从有(我们所写的卡片笔记)开始问题就简单得多了。我们只需要将相关的笔记联系起来,连接起来,补充修改,那么很快就会完成一篇文字。
这对我们写作确实帮助很大。
书中还提到了“闪念笔记”,对于闪念笔记(将一闪而过的念头或想法或灵感记录下来的笔记),卢曼会快速地处理,一般在一天内最多不过两天便翻阅这些闪念笔记,要不稍作修改放进永久笔记,要不就直接丢弃。
书中还介绍了许多笔记软件,可以提高我们做卡片笔记的效率,但如果不用电脑或手机的帮助,我们也完全可以做好自己的“卡片笔记”。
PS这篇文章也算是一篇“文献笔记”吧。然而不够简洁,而且也欠缺完整。还是像我之前的读书笔记多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