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探索北京:一个老北京能为新北京做的一点小事

探索北京:一个老北京能为新北京做的一点小事

作者: 知路BABA | 来源:发表于2019-07-09 16:26 被阅读0次

昨天回答了一个问题,在知乎推荐我自己运营的一个B站频道“探索北京”。以下是回答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也表达了十多年来,我这个老北京在目睹城市发展和更新变化的过程中,对于北京古都的理解和偏见转变的心路历程,以及我为这座我所深爱的城市能做的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

B站的“探索北京”频道,运营了半年时间,虽然只有200多个粉丝,但我仍乐此不疲,依然坚持拍摄我的故乡——北京。

我用作头像的那张故宫,看着眼熟对吧?百度图片搜索故宫一定在头一页的,没错,被用烂了的故宫神武门——我拍的,拍摄于2009年6月11日。

百度图片搜索故宫,第四幅就是该作品,不过用起来要小心(视觉中国警告)

后面那壮观的火烧云是p上去的。器材是文物级的理光GX8+0.6倍原厂广角镜,是我当年通过getty(后来的视觉中国)代理销售的作品。

在网上爆款的故宫北门是我的作品,没人知道这是用800万像素卡片机拍摄的 这是上边那张照片的原图,器材为理光GX8 该图片在视觉中国(VCG)的销售页面

我爱我的家乡,爱这座城市

故事要从这张照片讲起。我记得当时是为了去拍摄文津街,路过了故宫博物院的北门。故宫刚刚闭馆散场,而太阳还没完全落山,于是我用手里的那个超广角小卡片,捏下了这几张照片。回家后,用ps更换了蓝天,发给getty。直到今天,这几张照片仍然在视觉中国的网站上。

这组照片,应该是那些年我拍摄最后几组关于北京的照片。

我是个北京人,也是摄影爱好者。我出生在东城区外交部街,从小在长安街看着大一路开过来,开过去。我爱我的家乡,我爱这座城市。

从2005年、06年开始,我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拍摄这座城市。因为我知道奥运会要来了,我的故乡会变得全世界闻名。

那段时间以前,拍摄北京几乎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有时间,我就会背着相机,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拍下各种不起眼的景色。

我甚至自己动手做了个网站,就叫“探索北京”。当时吸引了很多和我一样喜爱拍摄北京的同道朋友,发来自己拍的照片,我用全手动的方式把这些照片发表到网站上。

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我的家乡有多美。

这个网站一直运营到了2008年

当奥运会到来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我发现,这座我熟悉的古城也消失得越来越快。城市中大片的历史建筑、胡同和街区被拆除或改造,变成了另外一副样子。

简单地说,老北京正在被肢解、剁陷,包上新皮,变成了一盘叫做“新北京”的饺子。

这盘饺子在2008年8月8日热气腾腾的桑拿天里上桌了。

我在另外一篇文章里说过一句挺不理智的话:“如果给老北京立块碑,那就立在鸟巢正中间最合适”。

说实话,我挺失望的。

后来,那个网站我懒得维护了,域名到期了,就关了。北京也不探索了。

因为,我觉得没戏了。

我眼睁睁地看着我的故乡没了。

大势所趋,我拦不住

甭说我,谁也拦不住。

解放初期,全北京胡同总数约为3200多条,经过无数人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现在还剩下1500多条。(数据来源:2010年北京市规划委《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我印象中,探索北京的网站关闭后,我的拍摄一直坚持到2011年才停止。

而我拍摄的最后一处地点,是西城区的西砖胡同。

本想去拍摄法源寺,却一路走到了西砖胡同。虽然今天西砖胡同成了风口浪尖,但那天,我见到的只是一条被拆得七零八落的西砖胡同,到处的垃圾和残桓断壁。

后来,我给这组照片命名为《西砖胡同的末日》

2011年初拍摄的西砖胡同,当时对于该地区正在发生的事情,其实并不了解

这组照片拍摄完成之后,我对北京的专门拍摄就结束了。

我看懂了,老北京完了。

直到2017年下半年,《新总规》出台了。

我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新总规》的批复中看到了那一句“老城不能再拆……”

我掏出了我经绘制的那幅《老北京现存胡同分布图》看了看,恩,还剩下不到一半。

此图为我本人2017年重新绘制。对比网上的2007年我绘制的版本,可以看出西城区部分胡同也已经被开发掉

有,总比没有强

有总比没有强

至尊宝说过,脆了点,比没有强。

和经济发展比起来,胡同和老城的记忆重要么?

我的回答是:重要。

因为这是你北京这座城市的灵魂啊。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经济的发展,早已不依托于大规模工业生产,而是依托于人才的创造力。而古都北京对于人才的吸引力,绝不来自于宽阔的马路和鳞次节比的高楼大厦,而是来自丰富多元的文化。老北京特有的历史格局和建筑风貌,是北京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否认,在一轮又一轮的城市建设中,我们创造了很多新的文化,新的符号。但如果老的文化毁灭了,新的文化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同样的吸引力么?

这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这是因果律。

好在我们还有三分之一的老城肌理,还有二环路构成的城墙轮廓,至少,还有很多地名保留下来了。但最重要的是,国家终于认识到北京这座城市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性了。至少我们还有三分之一的老城肌理,还有二环路构成的城墙轮廓,至少,还有很多地名保留下来了。但最重要的是,国家终于认识到北京这座城市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性了。

老北京,有救了。

新北京,老北京,都是北京

新北京,同样面临着难题。

我在伦敦的金丝雀码头走出地铁站的时候,恍惚觉得自己回到了中关村。除了商业中心里的各色人种,我看不出加拿大中心和新中关有任何区别。

新建设的城市中心,不论是金融中心,还是商业中心,往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是新北京遇到的最大难题。新东西,往往是没有吸引力的,是没人愿意看的。

所以没人去金丝雀拍VLOG,没人去中关村网红打卡。

有人看不上老北京,有人看不上新北京。

新北京有救么?

老北京和新北京这道世界性的哲学难题,依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解答。

我从事的工作,和城市规划发展还算有些联系。因此,我对于北京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也比较关注。2008年奥运结束十多年之后,新总规试图回答了新北京和老北京之间的关系问题。当我仔细读完了《新总规》的核心内容,感受着最高领导者为了给历史和未来的矛盾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所做的努力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

一座城市的命运,是受到时代左右的。新北京也好,老北京也好,若干年之后,都会成为这座城市的时代记忆。

就好像伦敦早就不是罗马帝国时期的伦敦城,开封也早就被黄河泛滥的泥沙埋葬了多少次。但今天的伦敦还是伦敦,开封还是开封。

新总规中,这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结构规划图位列第六,相当靠前

NND,我狭隘了。

我明白了,北京比我十年前盯着的那点玩意大多了。

我以前格外在意的那些胡同,只是老城的一部分,北京的含义,要比那些更宽,更丰富。

我不能仅仅因为那些地方留有我的生活记忆痕迹,就把它们定义成整个北京,同样,也不能把我记忆中的那个时间段的北京,定义成整个北京。

北京是千年城市,是一座活的城市,她像一棵树一样,一直在生长。

我不能光盯着老北京。新北京,也是这座城市的一部分。

该探索还是要探索

北京太大了。

观念转变后,我开始重新认识这座城市。

说实话,虽然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我发现,我并不了解北京。四十多岁的人,我发现即便东西城两区,也有很多地方,我根本从未到过。再加上快速发生的新变化,这座城市,对我来说依然是个值得探索的未解之谜。

所以我决定,继续开始探索。

这件事是有意义的。把这座城市今天发生的一点一滴,通过摄影记录下来,等我的儿子长大了,他可以看到他可以看到他小时候的北京是什么样子,省的跟我似的,想回忆起小时候的北京,一点影都找不到了。

因此,我开设了“探索北京”频道。我拍摄的目标不是北京的著名旅游景点,而是每天途经的生活场景,比如地铁站、商业中心、火车站、机场,当然街道和胡同也是我拍摄的重要场景。这些都是北京这座城市的一部分,不管他们管这些叫做新北京还是老北京。

我用最简单的方式把我所路过的地方拍摄下来,放到网上,和大家分享。我管这些内容叫做“伟大祖国首都的日常”。大部分是视频,有微纪录片,有POV,偶尔也会发几张照片——尽管现在已经很少有时间玩摄影了。

拍摄于2019年6月的五道营胡同,黑衣女子旁边的标语“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

“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这是东城区五道营胡同某商店门前的一行标语。

尽量把我所见到的北京记录下来,恐怕就是我这个老北京,能为新北京所做的这么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欢迎各位和我一样关心关注北京这座城市的朋友,在B站搜索“探索北京”关注我,关注这座城市一点一滴发生的新改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探索北京:一个老北京能为新北京做的一点小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kxfkctx.html